今天参加了他们一场送教下乡的活动,离我们学校还有将近40分钟的路程。主要是慕两位专家的名而去的,听了一节本校老师的课,听了一名专家的课。
第一位本校老师的课听完之后,我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太大的关系。这位应该也是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从教学的设计到上课的状态,看得出她平时备课的素材和平时教研的氛围都是很落后的。虽然已经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能和我们城区工作几年的老师都没有办法跟上。正如有人说不是你教了多少年的书,而是这些年你是如何教书的。
第二位专家是个年轻老师,从我来南京的五年,看着他一路晋升。原来是一个薄弱区的初中老师,因为特别爱思考,喜欢写文章,每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都能有好几篇。然后成为这个薄弱区的教研员,把那个薄弱区的教学成绩一下子就带上来了,到最后引导他去做市级中考命题人,又因为表现突出,现在已经成为了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一员。他还是坚持去参加听课和上课的活动,用他的话来说,不上课,没有写作的源头。他的复习课上的特别的精炼,重在讲方法,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用他最后总结的话说,高效的学习必经学法的窗前。
刚开始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去设计,但是经过另外一名专家的点评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学生思维提升的点。我们经常站在题目的外围,不断的刷题,却不知道命题人其实命题的背后都是有底层逻辑的,他是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所以他的两张PPT反复带孩子们演练,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要刻意练习孩子能力的部分。如果一个孩子只是知道不断的刷题,却不知道其实命题背后的思维的时候,很多题真的是白做的。这让我越发坚定要来整理和收集新中考的新题型,了解每个题目背后的核心概念,逻辑是什么,知识又是什么。经过专家们的点拨,我也清楚了接下来要做的中心任务就是做好三件事,并且把这三件事扎实的执行下去,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和清楚,而不是老师整理在资料里让学生盲目到考场上去找。
好的地区和不好的地区,我发现最大的区别就是教研时间的投入和氛围,就像孩子们的学习一样的。今天我在一个群里发现优秀的主城区孩子在小学就已经把初中所有的词汇全部背会了,作为语言学科是可以提前学习的,他们可以提前就刷初中的试卷,到真正的中考,他们就是站在很熟练的程度上,而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去学习。这就是孩子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拉开差距的原因。
信息差,资源差,环境氛围的不同,带来认知的不同,行为执行的程度不同,所以结果自然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