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上篇我们学如如何刻意练习方法,通过刻意练习改进心理过程,然后再通过用案例互动讨论改进心理过程。
让我们继续今天的阅读——《穿透式学习》——方法4 如何高度专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06/af81aab517ffbbf2.jpg)
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专注程度×有效工具
——深度优先的工作学习方法
开始学习后,我们立刻会发现,除怎样处理学习材料之外,另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专注地学习。
改造我们自己学习方式的必备步骤里必须包括学会专注。提高专注度有很多方法,我们认为,要提高学习、工作的成效,我们需要更加系统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深度优先的学习方法。
深度优先,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专注问题的好起点。
深度优先的学习方法:深度工作vs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是一对。按纽波特的说法,深度工作是: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但充满干扰的互联网让我们陷入所谓的浮浅工作状态: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这个说法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选用了“工作”二字,工作就意味着要有产出、有成果。
卡尔·纽波特说:“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专注程度×有效工具
这个简单公式包括了四个要素:第一,这样的工作成果,只有靠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第二,它需要我们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第三,它需要我们专注地工作。第四,如果有好的工具,你的工作产出可以大幅提升几倍甚至十倍。
实用工具12:深度时间镜子——增加专注工作时间
只关注时间长度而没有深度,我们是无法完成那些重要任务的。
采用深度时间镜子的做法可以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明确自己要统计的深度工作任务是什么。
第二步,用一张白纸记录也好,用电脑日历记录也好,每专注工作半个小时就做个记号。
第三步,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对照一下,照一下镜子看看:你今天总共工作了几个小时?其中,专注工作时间占几个小时?通常记录会让你大吃一惊,让你开始考虑:如何挤出更多的有效工作时间?
实用工具13:深度工作任务时间记录表
绝大多数深度工作任务需要的都不是4个小时,也不是半天或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它们少则需要几十个小时,多则需要几百个小时。如果你自己没有良好的深度工作方法,这些工作耗费的时间可能很容易就翻倍,导致任务严重拖延。
我想特别介绍几个小技巧,让大家更容易进入专注工作状态。
第一个小技巧是,把大任务拆解成一系列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有成果的小任务。
第二个小技巧是,先做最复杂、最难的部分,这些部分通常需要最高的专注度。
第三个小技巧是,每次做完一个部分之后,不要立刻停下来休息。
这是很多知名作家用过的技巧,我们也可以借鉴过来用在自己需要专注的工作或学习中。
找到自己深度工作的节奏模式
要专注地工作,每个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第一种模式叫“禁欲模式”。禁欲模式,就是让你无欲无求,将所有干扰都屏蔽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微博。
第二种模式叫“双峰模式”。这种方式的做法就是,在两种工作生活模式之间切换。
第三种模式叫“节奏模式”。简单地说,节奏哲学就是每天安排出固定的时间段,形成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格式,用来每天持续不断地深度工作。
我们拆解和借鉴他的做法如下。
第一,你得有一项足够大的任务,使你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它,每天都在想尝试着往前进一点。请自问:我的大任务是什么?
第二,这项足够大的任务也不能无从入手,你要对它制订一个精密的计划并对工作进行拆分,保证可以每次完成一点。请自问:我应如何拆解自己的大任务?
第三,你已经先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完成了需要深度思考的部分,再每次用20分钟做略浅一点的深度工作。请自问:我先把最需要深度专注的部分做了吗?
生活可以极简,工作与学习需要复杂的工具
要更好地工作与学习,我们通常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有比我们现在的做法更好的工具?如果有,我们的工作成果可能很容易就提升数十倍甚至更多。
我们现在的工作的本性就是复杂的,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可能要经过长达几十项的操作,还要掌握能完成复杂任务的工具。
简洁受欢迎,复杂却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很喜欢一位计算机专家金出武雄说的话,我们“要像新手一样思考,但要像专家一样行动”。成为专家,通常就意味着掌握复杂的技能、复杂的工具。
我们是享受过互联网工具带来的便利的一代人(当然也受到它的干扰),我们也感受到互联网工具的持续进步,因而借用“工作成果=工作时间 × 专注程度 × 有效工具”这个公式来修炼自己的专注力,我们除了关注工作时间、专注程度,也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掌握工具尤其是复杂的工具上,工具是可以使工作成果得到最大倍率改进的决定因素。
最后的话:重视产出,奉行成果主义
很多人都重视如何提高专注程度,他们会被这样的话所激励: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最后,我想特别说一下,成果比方法更重要,当我们想提高自己的专注程度时,我们同样应把注意力放在公式的左侧,去关注工作成果,即产出。
用“箱子和把手”的比喻,卡特姆说出很多人所犯的错误:“我们往往只顾拎起把手就走,却没有意识到箱子被落在了身后。说到底,拎把手要比拎箱子省力多了。”各种提高我们专注力的做法都是把手,我们的产出则是箱子。我们最关心的不应该是把手,而应该是箱子,是产出。
领读:晚风
结语:
这章我们学习如何高度专注工作方法、深度优先的学习方法,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明天开始我们将阅读——《穿透式学习》——方法5 如何动手去做。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或留言。
如果你喜欢阅读,关注公众号:晚风共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