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已经接近尾声,这一个月借用鱼堂主的话说,该是“里程碑”式的一个月。虽然还有些不足的地方,但过去的总归是过去,还有下一个月可以期待。
困难以后只会更多,编辑老师告诉我,你的题材受众太小,暂时不适合这样的文章。对于这样的回复,似乎应该早就想到,但是我不想放弃,还想尽力的按老师要求改。
改文章真是一件磨人的事,很久都没有尝试随心所欲的写作了。有时候会自嘲,这些天的成就就是在键盘上扣掉了一个键,是最常用的“a”键,写久了就陷入一种怪圈,老想去更充实、更完美、更无可挑剔。
但是这样的状态并不好。
看过斯蒂芬·金、林清玄、村上春树很多作家的事迹,他们都是日复一日,每天三千字、五千字、十页的往下写。他们在一开始写的也真的是精品吗?也未必尽是。
每天写作,也许大部分文字都会速朽,很多人觉得完全没有价值,文字垃圾只会浪费别人的阅读时间。但是要明白,写作最重要的是和自己对话,哪怕胡言乱语,哪怕词句重叠冗赘,但这是一个展示思维轨迹的过程。
所以,这个过程应该不去修改,不去审视,先倾诉出来再说,文字和思想的水平提升不是某一刻突然功力大进,而是日积月累而成,想通了这点,就不必急于当下。
语言学中有个现象很有趣,在英文中,通常把宾语等重要部分放前面,至于修饰它的从句部分,统统放到后面。但汉语,常常把重要的放后面,因此传统文化里,常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
所以看一般的句子,其实跳到最后看主语和动词就够了,其余都是修饰。
那是不是其他修饰成分都可以不写了呢?
写一本书也是如此,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只占10%,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坏书,其他90%都是废话,完全没有意义呢?
我想不然。其他的内容可能是作者感悟和论证的过程,是有血有肉、曾经最真实的体验。好像人漫漫的一生,不可能总是热闹,还有寂静和低谷。那10%的感悟,正是那90%的经历铺垫出来的。
写文章时,在一开始就规划好布局、谋篇、结构是不容易的,也常常因此打退堂鼓。其实很多事只有上了路才会慢慢想清楚。比如写的多了,就会时常有自己的感觉,这里加一句话为妥,那里有一句删了为佳,没有特别的理由,就是长久以来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还有些时候,在文字中要给自己注入能量。人有时很奇怪,励志、言情、花边故事一遍遍重复,看了又看,也不觉得厌烦,一本书也不全是简练的部分,还要有枝叶、填充、养料。
这是因为开始时并不一定真的能想到周全,可能是一个动机、扉页书签的一句话、一个笑脸,引起的一个冲动,而人在随后的日子,会在心里对自己进行一遍又一遍强化。写作就是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和摒弃以前自己的过程,循环往复。
即使是仇恨,也需要鞭策;即使是爱情,也需要保养,写作也是如此,需要自我赋能。这就是每天更文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