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啄木鸟的卓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并分析了一下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这篇短篇小说。以前读书都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从来没有认真的分析梳理过故事情节以及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自然景观、人物语言动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经此学习,受益颇多,下面我就用我的视角去梳理一下故事情节,与大家一起学些。
《伊豆的舞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故事的主人公“我”和舞女熏子的青涩的心照未宣的懵懂恋情。“我”为何对熏子生情,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将来要怎么办更没有来得急想过。带着不明原因的心动,让“我”在见到熏子两次之后莫名其妙的开始了第三次的追逐,这便是文章的开头部分。
故事开头,作者用蜿蜒曲折的山路、深邃的原始森林和一场急雨来衬托“我”在没有考虑清楚底要怎么办的情况下渴望见到舞女一行人的急切心情。我认为“深邃的原始森林”让人看不到边际,它代表着急切追逐舞女的“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只是随着心中的那一点悸动努力追逐。“蜿蜒的山路”预示着我与熏子的路一定是一波三折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衬托出我渴望见到熏子的急切心情。可当“我”气喘吁吁的终于追上她们一行人的时候,又显得惊慌和不之所错。说明我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就对这个舞女产生了好奇,只想追着她的脚步一路同行,但目标是什么,我没用用心想过,有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执着。
在作者川端康成生活的年代,日本的阶层分明,一开始在“我”心里也被阶层固化着,虽然我翻山越岭恶追逐舞女,但实际在我心里一直有很强的阶层意识,换句话说,我从心底认为我天生比舞女一行人高贵。这一点从旅店老板娘和老板对“我”和舞女一行人的态度就能再次体现出来,我虽然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但阶层的优越感我还是认为理所当然。
短暂的休息之后,舞女一行人再次出发时,我的内心开始急剧的纠结,行动上很像也赶紧去追随,但内心又有些许矜持,并在内心自我安慰“毕竟她们都是女人,即使她们走出了一两公里,我跑一段也就追上了”。即便这样,他还是非常煎熬,其中有旅店老板娘不明就里极力挽留,与“我”内心的焦急形成强烈的碰撞。我启程,穿过一个黑暗冰冷的隧道,隧道口露出的微微亮光,暗示着“我”和熏子开启了愉快的同行。我觉得这应该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节点吧,我和熏子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第二部分是我和熏子一路同行上见到的人和遇到的事,一开始由于阶层的原因,我从内心深深处对熏子一行人是不太看得起来的,甚至我追逐熏子的起因也存在着些许龌龊的想法。我也许只是觊觎熏子的美貌,当然这也不是说我有多不堪,这是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即便只是贪恋熏子的身体,也是被当时价值观允许的,从侧面再次衬托出我其实并未真心与熏子等人做朋友的想法。
在一路同行的过程中,我被熏子的单纯和孩子气同化了,也被她们一行人的热情融化。我的心灵就此受到净化,让我懂得了即便他们做为阶级的底层人员,也同样值得我来尊敬。在这一路的同行中,我们把彼此当成了真正的朋友,让我的内心得到了救赎,我变得有同情心,真正有爱心,不再是以高贵的身份对低阶层人群的怜悯,而变成了真的和他们打成一片。
现实是残酷的,尽管我得到了救赎,我可以把他们当场好朋友,但主流社会价值观不认可这种观念。我可以把熏子当成朋友,但永远不可能把她变成我的恋人,这是我无法逾越的鸿沟。最有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不舍,慢慢的和熏子来开距离,这个过程是相当纠结的,在文中也用很多对于人物对话细节和自然景观的描写来暗喻我逐渐疏离情感。熏子特别渴望与我去看一场电影,说明熏子在内心也非常喜欢我,但是妈妈不允许,这也从侧面看出来,作为过来人的妈妈,甚至熏子这肯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恋,她是以过来人的清醒来保护熏子。
“我眺望着黑洞洞的城市,听着远方的微微鼓声,眼泪扑簌簌的落下来”这段描写,成立第二部分与结局分水岭。在这里,作者再次用环境描写来衬托我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扑簌簌留下的眼泪,饱含了我对熏子的万般不舍,但我与她在一起只有黑洞洞的城市,和若隐若现的鼓声,没有任何光明和希望。
第三部分,冷冽的秋风把我送上了回家的船,来送我的只有荣吉,也就是舞女的哥哥,他供给我香烟和熏香牌口中清凉剂,从而引出他再次强调他妹妹的名字叫熏子。我想,这应该是受熏子所托吧,她希望我一定不要忘了她的名字叫----熏子。最终熏子还是来送我了,这也许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吧,因为在我心里,自己终究无力打破阶层的鸿沟。
回程的船上,我爽快的答应照顾带着三个孩子的老太婆,当着少年的面好不掩饰的流出伤心的眼泪。心安理得的吃了少年的饭团,困了还盖着人家的斗篷睡了一觉。这个时候的我,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救赎,真正放下了少爷架子和底层人民打成了一片。
“黑暗中,少年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脑海留下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感觉甜蜜愉快”,这一刻,这个少年彻底与这个世界和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