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工作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不可否认,这两年半的时间来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具的使用……然而最近半年,明显感觉到成长速度变慢了,重复的生活,曾几度让我陷入“状态不好——得不到肯定——自我否定——缺乏成就感——状态不好”的恶性循环。
平淡无趣的生活,就像滚筒洗衣机把人们卷在里面一圈又一圈地翻滚,直到头晕目眩,不再有力气畅想外面的世界。
打破这样的困境,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来打破思维上的桎梏,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改变现状。这种外力可以来自和前辈交流,也可以来自书籍,甚至可以主动寻找新的挑战,在新的环境中寻找灵感。
设计“最小可行”的理想生活我的思维转变来自在豆瓣上和“斜杠青年”社群的偶然邂逅,在那之后我找了很多书和资料来学习,某天看完一本书后忽然想明白,生活的主体应该是“我”,我努力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应该太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那段时间陷入状态不好的恶性循环,就是没有把主体放对。
工作是为了获得薪资来保障更有品质的生活,是为了获得成长,为生活开启更多的可能。于是我开始设计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希望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希望工作之余可以有时间去做喜欢的事。
陆续把自己想到的事情记录下来,一口气列出了很多条:
1、高效完成每日工作以后,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2、每周有固定的时间与朋友一起度过,可以碰撞思想、交换资源;
3、每个阶段输出一个项目,倒逼自己保持空杯和成长;
4、花时间和爱的人待在一起,“浪费”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5、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爱好并做出些许成果
……
然而我们不能一有想法就为之抛弃一切,在追寻理想生活的路上,很多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否则生活的滚筒洗衣机,会把你抛至筒壁边缘,让你承受更大的作用力直到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那么应该怎么迈出理想生活的第一步呢?
设计“最小可行”的理想生活我们知道在产品的设计中,注重的一个原则叫“MVP”。在不确定产品设计方向是否正确,市场是否愿意买单的时候,先设计一款最小可行的产品,让市场来告诉你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比如,为了实现把人从这边载到那边的目的,第一步不是苦思冥想去生产什么样式的座椅让人坐着更舒适,而需要优先设计出一款产品先满足把人从这边送到那边的需求。这个产品可以是滑轮,也可以是自行车。投入市场以后,也许你会得到反馈“自行车太慢了”,或者“我其实希望这款产品能把我从水的这一边送到那一边”,这时你再根据反馈,设计出一款摩托或者一条船。
关于验证“理想生活”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参考别人告诉你的“诗和远方”,而是先为自己设计最小可行的理想生活,体验后让你自己告诉自己,这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回顾了自己“理想生活”的样子,并做了很多关于“理想生活”的尝试。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尝试是“优化时间管理”,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
尝试预留下班前的一个小时,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和复盘,并为次日做好行动计划。这样既可以保证拿到产出,又可以尽量把下班后的时间留给自己。以前下班后已经非常疲惫,只想洗个澡看看视频或者发个呆让自己放空,现在可以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或者准备自己的“输出项目”。
第二个尝试,用输出倒逼输入,充分用课余时间为输出做准备。
借助斜杠青年社群活动来监督自己的每周输出,以“理想的生活”为主题,我准备用写作和vlog的形式来加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理解,并用输出倒逼自己为了理想生活而作出行动。而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主题写作一部分;主题采访活动也已经在策划中,还约好了下周的采访对象。
第三个尝试是花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陪伴家人的同时,体验“数字游民”的工作方式。
很久没有回家,所以特意请了两天年假,和休息日连在一起回了趟家。父母的爱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总是能在一瞬间把游子带回小时候,体验儿时无忧无虑的时光。家人的爱是我奋斗路上的动力来源。而关于“数字游民”的体验,也许是现在公司的氛围和习惯并不适合异地办公,在家的日子我可以获得的关于工作的信息尤其得少,不足以支持自己顺利展开工作。
设计“最小可行”的理想生活这是我体验的最小可行性的“理想生活”,虽然一周的时间很短,不足以让我对一些事情做出绝对的评价,但是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之前做的不足之处,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天赋(从《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阅读中发现的),认识到哪些“理想”其实不是真的理想,并不适合去做。
你有特别想体验的生活方式吗?尝试为自己设计最小可行的“理想生活”,让你来告诉自己是否真的是你“理想的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