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我看来一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就像和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交流,阅读不在乎你读了多少本书,只在于你有收获就好。每一本书籍的背后都凝结着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所以我们无需评价书籍的好坏,也无需抨击作者。书不在乎好与坏,只在于是否适合你。如果这本书刚好写到了你的痛点或者对你有那么一丢丢的启发,那么请你带走对你有用的观点并在实际生活中反复练习,如果这本书对你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那么也请你尊重作者的一番不易。基于这个共同的认知,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阅读之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碎片化时代,很多事情不得不做;很多事情想做又没时间做;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忙碌,但却不知道干了什么;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做事效率低,没空学习......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时代,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腾出大块的时间专门用来做一件事,手机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我们还能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焦虑”,是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害怕落后于未来导致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本书《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我们的时间变得高效,掌控自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应对碎片化带来的冲击,为未来做好准备。
本书作者纪元,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早起的鸟儿社群发起人,也是水果捞学习会创始人,用他十年来学习和实践的积累向我们传授时间管理法,做一名自由的自律者。
让1天变28个小时的初级技能
逻辑脉络图我们平常大脑记忆琐事有一个专门的功能区,叫做“工作记忆功能区”,但这个功能区的容量有限,就像我们放东西用的小箱子一样,一旦东西多了就放不下了,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外部工具,也就是列日常事务清单。拿一张纸,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在清单上。
把事情都列出来后,我们得考虑去执行它,可能你会说这还不简单,7:00-8:00起床洗漱;8:00-8:30吃饭......这样一直列下去,直到一天的结束,但这种方法我以前用过,发现用处不大,一旦有个临时的事情发生,时间表一被打乱,这一天也就乱了,所以说安排得如此精细对我们普通人不适用,很容易造成我们得挫败感,也就无法坚持下去。这么说只要我们安排得不那么精细就有可能坚持下去了?也就是按时间段执行,比如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在这安排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里我们列为六个: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你可能也会有疑惑:如果有临时事情耽搁了,不也会打乱计划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优化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间得有明确的界限,上个时间段没完成的事情不要拖到下个时间段,不然就容易一直拖下去,造成死循环。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时间段的事情不能安排得太满,比如上午安排清单里面的事,得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用来休息和调整状态,就像吃饭吃个八分饱,安排清单也安排个八分饱。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自己高效地完成,而且还不至于变成一个工作狂,适当地享受生活。
说到高效,很多人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不在状态的时候,这时候还能谈高效?当我们的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需要随时“切换”状态,“切换”状态不单单是指不做一件事,去做另外一件事,还包括“切换”过程中的仪式性的动作。比如你沉浸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要去做另外一件事,这时候你不能再看书了,你就要合上书本,起身伸展下懒腰,提醒自己要去做另外一件事了,就属于一种仪式性的动作。
说起早起是每个人都很痛苦的一件事,特别是在冬天。我算是比较规律的起床时间,大概到点了就能起床,没怎么借助过闹钟。书中提到了一种“双闹钟”的方法专门用来对付赖床,第一个闹钟起名叫“wake”,设在起床前3分钟,这个闹钟的目的是温柔地唤醒你,所以声音无需太大,轻柔即可。第二个闹钟起名叫“up”,设在起床时间,这个闹钟的声音比较震撼,震撼到可以影响到别人的睡觉,而且需要摆放在你必须下床才能够到的地方。所以,你为了不影响别人的睡觉,一定会在“up”闹钟响以前把它关掉。可能你碰到过把闹钟关掉后又继续上床睡觉的情况,这时候你得让自己清醒,关掉“up”闹钟后,喝一杯白开水、上厕所或者刷牙洗脸这些清醒行为可以帮助到你。
像我上学的时候每周二都要开一次晨会,6点多就得起床,然后就萎靡一整天。其实产生困倦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想想平常你的身体都要睡8个小时,突然今天它只睡了6个小时,类似我们的不习惯,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困倦感,我们白天就可以进行碎片化休息,也就是小睡,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但可以小睡个2-3次。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白天的高效,晚上就可以早点完成自己的工作,不用加班加点。
完成80%任务的进阶技能
逻辑脉络图可能你也碰到过这么一个情景:你在专心地做某一件事,突然你的脑海中蹦出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你要去想这个想法就意味着你得停下手头的工作,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我一直以来的方法是把它单独记下来,如果手头边有纸笔,我会写下来。如果没有,我就用手机记下来,这就是碎片清单。就像一个缓冲池,把自己想到的、灵光一现的东西全部扔到这个池子中。但为了避免出现下次再翻看这些东西时已经全然没有当时的感觉,我们得碎片清单需要包括:信息(你想到的有价值的东西)、事情(你要做的内容或者别人让你做的内容)、想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当池子中的东西一多就会溢出来,所以在碎片时间就得着手处理。碎片时间比如在等车时间、排队时间、坐车时间等等。但往往这些碎片时间能够处理的事情要么是能立刻就做的事,要么就是要删掉、做了觉得没多大意义的事,有的事情可能比较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或者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做的事就需要我们另外安排时间做了,也就形成了每日任务清单。
处理每日任务清单我们只要保证一点:让清单上的任务被切实执行。需要我们在列任务时思考细化,提前预演。不论是处理任务清单还是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走神的情况,比如有时我在看书的时候走个神,想到别的地方去了,等再回来的时候就链接不上刚才的阅读了。书中教了我们一招:一旦你意识到自己要走神,立即停止手头工作去干点别的,放空自己。走神就是工作不够专注的表现,培养专注力有很多相关的书籍介绍,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冥想。冥想是通过呼吸引导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你可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找个不受打扰的时间和一个安静的地方,设好一个闹钟,这样你就不用管时间了,然后用鼻子深呼吸,让自己的意识专注于体会自己的呼吸,体会你的肚子随着呼吸起起伏伏,就这样练习下去。第一次时间短点,然后慢慢延长时间。
如何让自己能够坚持地处理每日任务清单?打卡。我相信大家对“朝夕日历”这类的公众号或者说运动打卡、QQ里面的每日签到也属于打卡的一种不陌生。通过打卡的形式培养我们的习惯。当我们完成一天的任务清单处理后就在当天的日历下面打个大大的“√”,切忌打叉,因为这样可能会大大打击你的积极性。
让高效毫不费力的高级技能
你可能会说知道了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用?到头来还是坚持不下去。一件事坚持做久了,就会慢慢形成习惯。不妨先试试前面提到的打卡。任何习惯必须把它定义成可操作的行为。比如你说要养成认真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其实就是要培养做笔记总结的习惯。这样你才能行动,才能打卡坚持。习惯不等于重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坚持了几天之后就坚持不下去的原因,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调整,随着环境的变化有机地变化。如果你不想做某事,你就要找到一个更为积极的行为去替代。比如你应该坚持的是看书,而不是坚持不看手机,因为不看手机这件事你根本做不到。
我的看法
时间管理的书籍市面上有很多,每本都会分享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作者亲身体验过的,所以他把方法写成书分享出来。但我们需要从这些方法中挑选适合自己的,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去用。这本书还算比较实用,里面没有给我们介绍各种各样的模型,只是让我们掌握三种清单的使用:日常事务清单、碎片清单和每日任务清单。而且像打卡、双闹钟都是以及按时间段处理任务都是贴合实际的方法,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时间管理书。
由此得到
⒈列日常事务清单,有条不紊地处理每日要做的事情。
⒉按时间段处理工作,腾出一块时间留给自己休息放松。
⒊碎片清单让灵感保留下来。
⒋每日任务清单,让灵感碰撞出更多的灵感。
⒌打卡培养好的习惯,冥想培养专注力。
全书脑图延伸阅读
⒈《番茄工作法》
⒉《小强升职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