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丝绸之路,人们就会认为是中国古代从我国西部开通的一条陆上贸易通道,这并没有错!还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该是明朝时郑河率领他所在的舰队开辟的一条海上贸易通道!这种说法有不妥之处!中国的航海早在秦汉就有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展示海洋风貌,再现华夏历史一,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展示海洋风貌,再现华夏历史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壮大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组成。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民族迁徙;促进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区的国际地位;促进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
(1)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
到唐代,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这条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宋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人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开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高峰。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清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大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而这在清代的外贸史上也是重要的转折点。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和垄断中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2)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倡导建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1、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
周边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在新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它将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
2、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球范围内市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制订新的国际区域经贸安排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发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应对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
3、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起点上科学谋划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不仅有助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对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兴起以来,就是联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动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黄金路线。
中国和东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通过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力推动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已成为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
也是新形势下中国应对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还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不仅有助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对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说,我们都知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我国的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然后再依次穿过了印度洋,在进入红海,最终抵达到了东非和欧洲。也正是这样的线路,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外国之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海上贸易通道,也成功的推动了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
第二是在文化影响方面。首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我国民族的工艺以及儒道思想。除此之外,还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欧洲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还掀起了“中国热”。其中,有中国产出的茶叶以及瓷器都对世界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的茶文化在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还从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上都对许多的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是在对历史的影响。经过历史的证明,由于丝绸之路所带动的不同文化上的碰撞和交流,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来说,无疑是最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展示海洋风貌,再现华夏历史三,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它不仅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带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一条海上通道。曾在2000多年前的时候,这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多个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为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关于“丝绸之路”的这个名字,曾在1877年的时候就被德国著名的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它原本指的是中西大陆上的通道,其中的主要贸易就是丝绸,所以才取名为“丝绸之路”,在后期的时候才被延伸为“海上丝绸之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范围五个阶段:
第一就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成型阶段;第二就是魏晋时期、也就是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第三就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时期;第四就是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第五就是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
记得在在唐朝中期以前的时候,中国对外的主要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但是后来由于战乱以及经济中心的转移,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统称。
德国作家罗德西里.普塔克所著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里,不仅对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各海域文明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更强调了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作用。
更为难得的是,普塔克在盘点了纵横几千年的海洋文化之后,将中国古代的远航,与以葡萄牙、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的航海冒险,在目的和手段上,给予了非常清晰而客观的区别和评价,将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展现在世人眼前。
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来说,它已经延续了将近2000年的时间,成为了历史活动以及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丝绸之路中的多个起点、多条航线,都具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地位和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