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纠结,纠结其实就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什么都想要,另一个是不愿承担选择的后果。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资源是稀缺的,无论从自己的时间、精力上来讲,还是从被选择对象的丰富程度来讲都是这样,所以,经济学可以简单理解为如何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
怎样能做到呢?
宏观经济学里经常提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们会发现同一个政策下,不同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
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逻辑都没有问题,唯一的区别是论据不同。不同的论据推导出他们不同的观点。
谁对谁错呢?估计很难评判。但作为管理者必须去选择,如何选择?这就需要框架,或者说参考标准,比如一个国家当下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那这个选择就要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为基础去选择。
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
怎么能不纠结?这个案例是关于亚马逊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卖书:
他们在讨论的时候作出了4点限制条件,也是我们上面提的框架,分别是:
市场足够大
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
消费者复购率一定要高
售后成本低
通过设定四个框架,并在这其中进行选择,就能做出更符合企业当下或者长久发展的选择。
再看另外一个案例:
怎么能不纠结?第二个案例来源于李笑来的专栏,讲他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会把项目限定在一个框架里来聊好坏。
总结以上内容,当我们在选择时如果有足够的参考框架,就不会那么纠结。
比如说我要见个客户,是开车还是坐地铁?
有的人会以时间为参考标准,比如坐地铁时间有保证,即便拥挤我也会选择地铁。
有的人会以舒适为基准,宁可多花点时间,也不愿坐地铁。
所以,当参考框架清晰后,就不会产生既想保证时间、又想舒适的念头,这样也就不会衍生出纠结。
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时,在跟销售部门宣讲的时候,很多销售会对产品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优势不明显,缺乏创新、用户不认可等。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你该怎么办?
把产品做到所有人满意再推出吗?
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稀缺性是永远存在的,公司的资源有限,产品必然无法做到样样都好。
所以,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就要做取舍,也就是选择。
那如何选择呢?
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个是分析公司的资源;另一个是找到产品的优势;第三个是找到销售的真正问题。
第一个比较简单,就是看公司是有钱还是有渠道,或者其他什么。
第二个就是要找到同类产品的差异化。
第三个可能有人不太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做产品会,当我把产品讲完,销售团队提出了各种有关客户不认可、销售难度大等问题,于是我反问了一句,如果我把销售费用提高二倍,这些问题能解决吗?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如果费用还可以的话这些问题还是能克服的。
所以,产品本身只是销售链条中的一环,不是销售的全部。
认识到这一点后,产品经理就不能纠结于产品本身,而是要综合公司、产品、销售能力三个方面来设计产品。
有了这三点,也就找到了选择的框架,有了选择框架,一方面不会纠结,另一方面,最终决策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总结
所以总结来讲,如果你想不纠结,你想作出更好的选择,那就要找到你选择的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