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述而篇》第4章。
先恭诵原文——子之燕(宴)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就是闲暇无事的时候。那我们看前面三章,
第一章讲孔子“述而不作”传承文化,绍述先圣先贤的智慧,自己做一个忠实记述者,不创造发明;
第二章呢,讲孔子的学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给我们呈现一种废寝忘食、精进不息的状态;
第三章,讲孔子心心念念忧虑的四件事情,修德、讲学、徙义、迁善。
如果只看前三章,我们会不会觉得,孔老夫子的生命状态整天好像都是紧绷着的呢?是不是觉得孔子一天到晚,忧世忧民忧天下,活得很辛苦的样子呢?《论语》的编者用心良苦,在这里插播了一下孔子的生活花絮。让我们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另一面,平时闲居在家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文字简洁而优美,即使不懂得文义,我们也仿佛能从中读出一种洒脱自在的感觉。依照钱穆先生的解释,申申如也:伸舒的样子。夭夭如也:弛婉的样子。钱穆先生既描述了夫子外在的状态,也描述出了夫子内心的状态,说“兼此二者,不过严肃,亦不过松放,非其心之和畅轻安,焉得有此?”是说夫子这种舒展自在、不严不松的状态,是源于其内心的和畅轻安。“申申如也”,就是一种自在的状态。这个申是一个树木的伸展,为什么会自在呢?因为内心有一种笃定在。这种自在、舒适的一种状态呢,又不是一种放逸的状态,也不是一种怠惰的状态。“夭夭如也”,就是神色非常的愉快,就好像那个树叶随风摆动的样子。所以“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就是外在非常的自在愉悦,内心非常的轻松安住。这两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言之美,非常有画面感,给我们有非常多的想象空间。
在我们印象里的孔老夫子,好像就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志的老夫子,不是在奔波流离的困顿之中,就是在废寝忘食的著述和诲人不倦之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一下子让夫子的形象颠覆了,原来夫子平时的状态是如此的自在洒脱,又恰如其分,“战兢惕厉的修行”和“舒畅闲适的燕居”两种生命状态在夫子身上融合了,原来夫子不仅是一位引领我们生命方向的圣者,也是一个特别有温度、有生活情趣的人。在那样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的春秋战国时代,能有三千弟子愿意追随夫子学习,不仅是因为夫子有过人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夫子高远的情操和难以抵挡的人格魅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气象”。
朱熹《论语集注》当中引用程子的话来讲,“程子曰:今人燕居之时,不怠惰放肆,必太严厉。严厉时,着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程子讲“今人”,是说宋朝时候的人,我们可以看我们现在的人,已经远不如那个时代的人了。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自己,在平时燕居之时,休息日不用上班时,我们在家里是什么状态?
正如程子所说,两个极端,
一种状态是懈怠懒惰,晚上不按时休息,早晨不按时起床,衣服都随便穿穿,东西随处乱扔,房间乱乱的。这就是什么?“怠惰放肆”,真正传统文化的修习者要警策自己,绝对不能这样。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提升,绝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看的。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状态,太严厉,对待自己非常严厉,责己很严厉,这是好事情,但是功夫未到,过于刻意,会让别人和他在一起时,感觉拘谨!还有些人,对自己要求严厉,同时也会对别人要求严厉,这个就让别人不只是拘谨了,而是难受了。譬如说学习《弟子规》,里面有很多具体的行为要求,我们常常会用来教育孩子,要求别人。作为一种义理的传递,自然是可以的。但真实的修行中,这些都是不能拿来要求别人的,要求别人那就是太严厉。什么叫“太严厉”?钟茂森博士说得特别好:“只要有一念要求别人,都叫太严厉”。真正学圣学贤,只要求自己,只看自己,不看别人,事事反求诸己,你自己做到了,正己必定化人,你做到位了,人家自然会跟着你学。父母、老师都做到了,孩子自然会被你影响到。
传统文化如果学对了,的的确确是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虽然不能马上达到圣人境界,但也会自己变得和顺快乐,也能让身边的人变得快乐。我有看到,身边就有好几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通过学习之后,气质状态完全转变了,不仅修学很精勤,平时言行举止把握得当,待人变得和,处事变得有智慧,在外工作做得有条有理,家庭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其实,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说台上能讲就行,就看你平时,你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体现你的境界。
本章是弟子对于孔子的观察所做的记述,我们可以体会到孔门弟子的恭谨、善学、好学,仔细观察和记述老师的行谊,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真正的好老师,言行举止无不是在教育,无不在示范。
尤其儒家这样的心性之学,一定是“诚于内,而形于外”,内外兼学,内外兼修。《论语》里类似记述孔子行谊的章节还有很多。比如说,弟子们总结与孔子相处的感觉,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远望见呢,有一种庄严感。就是靠近时,有一种温润感。讲话呢,有一种威严,有让人折服的穿透力;还有弟子形容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跟严厉,这两个看来非常相反的心理状态,在孔子身上却可以结合得非常非常好;威跟不猛,很有威严,可是不凶悍,这两个也是不太容易调和的;很恭敬,可是又非常得轻安,一般我们恭敬好像会变得非常拘谨严肃,太过于紧张,轻安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恭敬,这两个也是相反的。这些看起来相反的特质,在孔子身上都融合得非常好,不互相矛盾,表现出一种“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和气象”,!我状态,这就是“圣人的气象”,令人无限神往!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温度的孔老夫子,让我们领略了儒家文化畅达温婉的一面。正如《礼记》有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儒家修习之路,就是追求“张弛有度”的中庸境界。好,本章的学习就到这里。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老夫子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
夫子不仅是一位引领我们生命方向的圣者,也是一个特别有温度、有生活情趣的人。在那样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的春秋战国时代,能有三千弟子愿意追随夫子学习,不仅是因为夫子有过人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夫子高远的情操和难以抵挡的人格魅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气象”。
2.今人休息时是什么状态?
程子所说,两个极端,
一种状态是懈怠懒惰,晚上不按时休息,早晨不按时起床,衣服都随便穿穿,东西随处乱扔,房间乱乱的。这就是什么?“怠惰放肆”,真正传统文化的修习者要警策自己,绝对不能这样。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提升,绝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看的。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状态,太严厉,对待自己非常严厉,责己很严厉,这是好事情,但是功夫未到,过于刻意,会让别人和他在一起时,感觉拘谨!还有些人,对自己要求严厉,同时也会对别人要求严厉,这个就让别人不只是拘谨了,而是难受了。譬如说学习《弟子规》,里面有很多具体的行为要求,我们常常会用来教育孩子,要求别人。作为一种义理的传递,自然是可以的。但真实的修行中,这些都是不能拿来要求别人的,要求别人那就是太严厉。什么叫“太严厉”?钟茂森博士说得特别好:“只要有一念要求别人,都叫太严厉”。真正学圣学贤,只要求自己,只看自己,不看别人,事事反求诸己,你自己做到了,正己必定化人,你做到位了,人家自然会跟着你学。父母、老师都做到了,孩子自然会被你影响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