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作者: 柒点陆贰 | 来源:发表于2021-05-17 23:26 被阅读0次

            对于哲学,我这种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门外汉,其实根本没有底气去加以评论的。以我的那些粗浅的印象,哲学总是高高在上,一般都有着高深莫测的术语,严谨精致的论证,让人望而生畏。

            但叔本华的哲学,却有着另外一种气象,他让哲学回到了人间,毕竟哲学终归是来自人、为了人的学问,也就需要用普罗大众能够读得懂,读懂后能够接受的语言,来阐明那些抽象的、本质的内容,这本《论道德与自由》,虽然看起来好像尽是枯燥乏味的内容,但看起来却是很有些可读性。加之韦启昌先生恰到好处的翻译,这部译作就有了相当的可读性了。所以仅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便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

            以我的狭隘的眼光去看,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而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也都独自的感受着这个世界,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因此也就呈现出许许多多完全不同的样子来。但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哪个人能够开启上帝视角,把所有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解释得明明白白。众生就如盲人摸象般,只能在浩瀚的沙漠里揣摩一粒两粒沙子的模样。所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人与世界的看法,这就是每个人的哲学观点,你不能说它错,只能说他理解的相对不那么全面彻底。

            叔本华无疑看得更加清楚,解释得更加明白。在《论道德与自由》这本书里,叔本华把人的行为理解为动因根据人的性格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且永远不变的。天性具有同情心的人才会在具体动因的作用下,做出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来,所以道德行为是有凭依的,是不自由的。

            而这种道德的不自由,必然会引出叔本华的悲剧主义色彩来,天性既然不可变,那么所谓的天生恶人再如何训练也必定为恶,只是出于对现实或未来结果的某种顾忌或某种期待,才会表现出合乎情理的样子,但丝毫不会改变其内心为恶的真实冲动。

            这似乎与中华传统的儒家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吧。在这里斗胆说一下,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他必然是局限的,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叔本华也是如此,作为生活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人,注定了他只能在基督教思想体系崩塌后的社会现实里,感受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个社会现实必然混淆了理想与现实,摸不清未来和方向。即使如叔本华样的智者,也只能在这样的混乱中,看到个悲剧的实质来吧。这也是人的悲剧,人生命的有限注定了人眼界的局限,对于无尽的现在、过去与未来,便只能在局限中苦苦追寻那一点点的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gs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