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7486/9ab7b6e0539341f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7486/db4ac39b7a793e2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7486/364fd8eddb9418d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7486/d43b71eb40be0cc4.jpg)
这两天,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大代表代喜院上了热搜,主要是因为他戴的那顶可爱的“小鹿”。
据代喜院介绍,这顶帽子叫密塔哈,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服饰。过去鄂伦春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而选择狍子作为头饰形象,一方面是因为其在过去是祖先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捕猎过程中,戴着这种帽子能更快吸引动物,从而提高捕猎的效率。在代喜院之前,还有两位代表头顶“小鹿”出现在“两会”现场,分别是2008年的孟松林和2013年的何胜宝。
说到帽子,不只少数民族有。《礼记·问丧·冠义》:“冠,至尊也……礼之始也。”冠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夏商时代,就已建立了最初的冠服制度,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里,就对秦汉时期的“冠制”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古代的冠和现代的帽子不同。它起初只是加在髻上的发罩,并不盖住整个头顶。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为成人,所以戴冠首先是礼仪上的要求。”
展览从史料中记载的“泰冠”说起。这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因为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喜爱,也叫刘氏冠,形制如一长板竖立在头上,用黑色带子固定在颔下。
第二种冠是“帻”。它起初就是包头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类似便帽之类的样子,到东汉才流行开来,当时身份低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帻分为介帻和平上帻两种。介帻,又叫屋帻,上部呈屋顶型,一般由文职人员所用。平上帻是在顶上覆巾,一般为武职人员所用。
第三种是弁,近似于搭耳帽,也是武职人员戴的。秦代直接在头上戴弁,汉代也有先戴平上帻,上面再戴弁的。
第四种冠是“进贤冠”。一般由汉代文官所戴,冠上有梁,又称梁冠。这种冠在中国服饰史上影响深远,一直到延续到唐宋时期。
第五种是武冠,一看名称就知道是武将和武士们佩戴的。源于赵惠文王,秦灭赵国后,用这种冠赏赐近臣,到汉代时沿用,成为各级武官在朝会、列席等场合所戴的礼冠。
第六种是鹖冠。严格意义上说,它也是武冠的一种。据《汉书》记载,鹖是一种勇猛好战的鸟,用它的尾羽,插在冠顶上,表明其威武的形象。
第七种是貂蝉冠。是武冠的最高级别,一般由皇帝的近臣佩戴。这种冠前有金珰、珰上附蝉,一侧簪部有貂尾。这种冠取蝉“居高食洁”和貂“内劲悍而外温润”的意思,表明皇帝的信任。
冠中最高级的是冕,下一期我们再专门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