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过后,学霸、学民和学渣预测自己的成绩。
学霸悲观地说:准备不充分,没发挥好,估计这次很惨。
学民犹豫地说:不好说,希望老师给分松点吧。
学渣自信地说:很简单啊,差不多都会!
结果:学霸95,学民80,学渣挂了。
《读懂一本书》说,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迷之自信”。或者用另一句话:“落后使人骄傲,进步使人谦虚”。
-1-认知的四个阶段与阅读的五大误解
《读懂一本书》说,读书有五大误解,分别是:读书无用,读书只追求有用,只读囊中之物,读书孤独论,读书不输出。
这五大误解分别对应着认知的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阶段是愚昧山峰,无知无畏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阶段是绝大部分人处于的阶段,就像无知无畏的巨婴,也就是“迷之自信”的学渣。他们认为读书无用,天天忙忙碌碌,就是没有时间读书。
第二阶段是绝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阶段的人碰上了难题,他们终于觉醒、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但又掉入绝望的深谷,完全功利地去读书。比如希望只读有用的书,最好是干货、秘籍,最好不用自己努力,通过花钱就能学习。这类的人天天陷于知识焦虑中,比如报了一大堆课程却从来没有听完,听了上百本书却就是不肯自己拿起书来认真读一读。这部分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第三阶段是开悟之路,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阶段的人开始读书,但他又很自卑,越读越知道自己知道的有限,这一点就像学民。他们开始阅读,但只读舒适圈以内的书,也就是囊中之物,超出自己能力的书则自动忽略;或者他们羞于和别人分享,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水平不行,一个人孤独地读书就好了。
第四阶段是大师平原,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阶段的人阅读广泛,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水平,同时又持有应有的谨慎和谦虚。他们是学霸,但又不骄傲自大,反而乐于分享,因为他们知道“教就是最好的学、讲就是最好的复习”。就像《论语》的前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人分享就是最好的复习,分享是快乐、复习也是快乐。学习是自己的课题,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用“将然”的态度、终身成长的心态去分享学习。
所以,阅读就是要克服邓宁-克鲁格效应,驱除对阅读的五大误解,走过认知的四个阶段。
-2-好书帮你跳出阅读误区
明白了邓宁-克鲁格效应,不管你处于认知的哪个阶段,你都要跳出认知的五个误解,找到最适合自己读的那些好书。
《读懂一本书》说,选书最重要的标准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科学性的特点是工具性、现实性、可证伪。
科学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因为世界是发展的,真理也是相对的,但只要符合工具性、现实性、可证伪,就值得去阅读。
比如对世界的认识,最早的托勒密提出所有行星都匀速、正圆形地围绕地球转,虽然局限于当时的时代,但解释了大家看到的现象,所以是工具性科学;
后来开普勒提出了椭圆轨迹、牛顿利用微积分算清楚了每一个瞬时点的速度,这在当时是现实性的科学;
科学是可证伪的,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认为所有的光线会在经过大质量星球时发生扭曲,这个预言后来得到了证实,这就是可证伪的科学。
与科学性相反,非工具性的、非现实的、不可证伪的就是非科学,比如星座。
建设性的特点就是意义、动力和改变。
建设性就像新车导航仪,可以帮你及时“重新规划新路”。
意义就是给你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动力就是能使你产生强烈的动力;改变就是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这本书就是具有建设性的。
-3-如何找到好书?
如何在眼花缭乱的图书海洋中找到好书,除了科学性和建设性这两个标准,《读懂一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选出身、听人劝、自己看”。
选出身,就是选书的出版机构和作者背景。
好的出版机构会对自己的品牌负责会替你把一道关;作者背景建议选学术背景的作者,每一本书都是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精华。
听人劝,就是看推荐人、推荐书单、好书的参考书目。
作者说比如比尔盖茨推荐的书就基本不错,这就是“好人带好书”;还有你看到的好书中引用的书、推荐的书一般都不错,往往“好书带好书”。
最后自己看,看内容、看质量。
看内容就是看这本书是否符合科学性和建设性,看质量就是看翻译的质量、书的印刷,这些也代表着出版人对书的重视。
哲学家罗素说:“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
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邓宁-克鲁格效应”,但好在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好书,可以让我们:
翻越愚昧山峰、跨过绝望之谷、走过开悟之路,最终来到大师平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