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月的广州,宅久了,人容易抑郁!今天终于第一天真正出来(离住处15分钟步行之外的距离)。
出门前的一段时间里,天还下着雨。换了衣服,拾掇下,再出门时,尽管空气中还充斥着湿气,但阳光似露未露、羞答答在云朵背后透着微光。这是广州的梅雨季节,微弱的阳光让我感到愉悦!
因为疫情,从2月21日返回老家起,到今天3月9日,绝大多数时间是宅家的,在老家(刚开始疫情还没被广泛报道时出去过两三次)和广州时都是如此。因而,今日出门,带着欣喜,也带着“惶恐”。宅久了,眼睛有些不适应室外变得宽阔的视野。
前些日子看到网上在说疫情对独立书店的影响,大多是生存困难之类的。又看到学而优电影群里说新港店已开,于是便将第一站定在那里。
上了565公车,正低头打开手机刷卡码,听见司机师傅在喃喃,抬头一看,原来是测体温。太久没搭公车,倒忘了公车也算公共场所,疫情期间也是需要测体温的。配合防疫工作,司机师傅多了一项工作内容———检测上车乘客体温。

测过体温,在靠窗的位置上坐下来,刚好旁边的车窗大开着,车在前行,自然的风吹过来,拂过面孔,甚是舒服。芳村区道路中间隔离带的树上,花儿开得正欢,黄花似锦,欣欣向荣,赏心悦目。
一路过来,从芳村到海珠,明显感觉到海珠区比芳村更加热闹些。下了车直奔学而优,测了体温,便进去了,大概五点左右到的。刚进去时,目之所及,除了店员,几乎没有其他人,有些冷清,加上梅雨季节特有的霉味与书的味道混杂在一起,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空间。

在店里溜达了大约一个小时,期间陆续进来些人,加上其中有一人(估计是某个读书会的组织者或者是位老师)进来后边挑书边谈论着书、作者或其他人,店里顿时有了生气。若在他时,我应该会多少反感他的声音带来的喧吵,但那一刻听到,却感觉挺好!宅久了,对日常居家之外的声响有了宽容,甚至渴望。
临走时,买了两本书。付款时问店员,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独立书店疫情期间经营困难的信息,但刚看到进出的人员还是不少的。店员是个小伙,带着口罩,边扫码边回答我:“比以往差些,但也还好。”
因为住处水的问题,今天一天其实没吃啥东西,也没怎么喝水,出了学而优书店,想找个地方坐下,喝杯热饮,去了对面的星巴克,店员说:“我们再过五分钟就关门了。”五分钟,刚好买杯咖啡,但边走边喝,又实在不想。于是,想着前面就是麦当劳,便继续前行,但到了附近,看见店员正在打扫卫生,虽然人还是让进,但店里没人坐着,也懒得过去问是否可以店内就餐。继续往前走,沿路往日可店内就饮的店不是干脆不营业,便是打包带走。有路口直接封住、小区门口设有临时存放点,有些地方的进出口缩小、保安测量体温后再通行。一路过来,有种特别的感受:广州是个十分包容的城市,但疫情防控面前,那些往日随处可停留、坐下歇脚的地方突然间就集体少了许多,人在疾病(尤其传染病)面前依旧是多么脆弱。尽管到现在,人类已经攻克了许多已知传染病带来的茫然无措的恐慌,但面对未知,我们心存敬畏!

沿路来到江南坊,看到星巴克居然营业到晚八点(住处旁边的商场暂时只营业到七点),竟有种欣喜。推门进入,测了体温,问店员:“我能堂食么,想坐下。”店员给我做了登记,告诉我摆着椅子的地方可以坐。”


我点了杯热美式,在靠墙的位置上坐下,每张桌子只配有一张椅子,大长桌旁只摆了三张椅子。诺大的空间只安排了8个位置,与疫情前的热闹拥挤完全不同,以确保店内人员之间的空间足够。每张桌上都放着“温馨提示”。

这杯咖啡是今天喝到的第一杯热水,坐下来喝下第一口的时候,甚觉舒服,也让我第一次真切地对平常那些不起眼的歇脚之店倍感亲切。顾客一离开,店员马上过来收拾和消毒。尽管店内多少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但依旧让我感到一阵轻松。期待疫情早点结束。
从星巴克出来,买了面包当晚餐,搭车回到住处。出门,并不是想给防疫工作添堵,但今天这趟不在计划之内的出门,让我看到了这个我生活了17年的城市,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些小细节,一些与寻常不同的地方。
祈祷疫情早些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