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906/1cb9f82dbe23e2c3.jpg)
人只有三件事在做:思考、感觉、行为。
主要的四种“致命”感觉:过分烦躁、生气、抑郁、内疚。
情绪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
B:你对诱发性事件的信条
C:你的感受和行为
关于信条(B)的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1、灾难性思维方式:“万一······怎么办”
2、绝对论者思维方式:“我必须······”、“我应该······”、“我只能······”
3、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弱反应。当我们合理化时,我们不去感觉,只试图否认这件事,即使是对我们自己。
用“更佳之选”强力替代“疯狂念头”
把事情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不仅使我们无法有效应对困难局面,而且还将我们搞的很狼狈。
所幸的是,有第四种思考。作者称之为“更佳之选”。但是这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需要不断练习、练习、再练习。
更佳之选的形式有:“我想要······”、“我更喜欢······”、“如果······就更好了”等等。
更佳之选不是积极念头,也不表明一定有效,它是说试一试无妨,即使会失败、即使被拒绝。
10种非理性信条
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对被拒绝有强烈恐惧。
2、我不能在重要任务上失败(生意、学业等),否则太可怕了。
3、人和事应该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发展,不然太糟糕了。
4、如果前3种失败了,总要锁定一个要骂的人。
5、纠结“万一”和“应该”。
6、寻求完美答案。
7、逃避困境和责任比正视它们更容易。这是最具破坏力的合理化。
8、如果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离的关注,我会永远开心。(心理退缩不能带来幸福。不得不承认,这可以万无一失,但生活变得如一潭死水,或毫无建树。)
9、我的过去造成了我此时的感觉和行为。盯着过去,就会把事情合理化、应该化、恐怖化。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发展经过,可是我们可以大力改变我们对这些事的看法。
10、坏人坏事不应该存在。这就好像是在说是A(事情和人)导致了C(感觉和行为),事实上是B(我们自己的看法)产生于A与C之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C。
改变非理性思考方式
改变想法需要付出、觉悟,还有练、练、练。诱发事件(A)信条(B)感觉和行为(C)
步骤一
在C处,问自己:我目前在这种情形中(A处)的感觉和行为是什么样的?尤其注意过度烦躁、愤怒、抑郁、内疚、沮丧、戒备、威胁、拖延、回避、敌意,诸如此类。
步骤二
在B处,问自己:我对自己、这种情形中的他人或整体情况究竟有什么非理性思考方式吗?以致把自己弄得如此不开心(在C处)?找出你的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特别是合理化。至少记住这四个非理性信条: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这不公平、怨天尤人。
步骤三
问自己:我如何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试着问:我是不是非得······不可?我必须······吗?“我非要他······不可吗?”对抗过激反应的另一种办法是接受实情、不否认、不回避、不夸大。步骤四问自己:我可以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呢?“我想要······”“我喜欢······”“如果······就更好了”“不幸的是······”“我感到失望······”
紧跟喜好,避开糟糕化、可怕化,你能把过度焦虑、愤怒、戒备、抑郁、内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本书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埃利斯(1913-2007)是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创始人。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投身心理治疗工作60余年,治愈了15 000多名饱受情绪困扰的人,精力充沛,一生出版了70多本书籍,他是史上最长寿的心理学家,享年93岁,被美国媒体尊称为“心理学巨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