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摘要与思考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20:46 被阅读132次

    前1:说文解字的成分居多,过于专业。可以看看,毕竟是考据了众多文章,对词语有个人的解释。

    前2:关于道德经看的最后一本书,也就明白似是而非。看再多也就这样了。。转战其他书籍。

    【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大。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定义为饭店,没有他,秩序就没法维持。根本是在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道家发家偶尔也会客串饭店的角色。但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了老少君臣的层级,人就不容易管理了。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人都想当皇上,那社会就乱。法家的开饭店,有些绝情绝义,忽略的人与人之间感情因素,就很难开下去。也只有层级制度的儒家才能兼顾管理和感情。也算适应人性的文化制度。说佛家是百货商店有些过。也许是我认知片面。百货商店的东西并不是所有都是必须的,很多都是锦上添花的。也许可以起到饭店的作用,在其他国家有所见闻,只是这种佛家饭店并不适合有企图心的强势统治者。佛家的东西也许给百姓能带来很多东西。并不一定能被统治者所接受。道家是药店我觉得形容的不错。只有社会出现状况的时候,人们才会想到道家的思想文化。也许用儒家的思想吃饭长力量,去闯世界,让佛家的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五彩缤纷,生活不会太烦躁。吃饭吃出的病就用道家来治疗。这段文字对佛家的文化有所侧重,我不了解,也不乱说。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老之学,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锁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给我一种感觉,像是一类人,天天喊口号,努力努力,但是内心就是不动弹。这样理解有点片面,实际上是用儒家的思想行动,保持一种老子的思想境界。如果是我理解这般,那么这就是一种境界。努力之后不计较得失。巧合的时,一个网友说我是孔子风范,我回答道,我是表面老子,内在孔子。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表面上不动不响,不被重视,但是内心是由追求的,以低调的方式实现内心的追求,表面上还是不动不响。这也许是我所依赖的,内用儒术,外示黄老。前者,注重积极的表象和内心的平静,这对自己有益处,对外界起到带头作用。后者我的标准注重是内心的追求和表象的低调。这对自己有益处,对外让自己低调一些,不招惹是非。多大能力多大作为,后者也许是我等老百姓瞻前顾后能做到的最好境界,前者需要更大的能量去面对更多的人。这是一个领导应该做到的。至于为什么不提内外儒,或是内外黄老。这样极端的做法,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不适用时代而已。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之产生了流弊】包罗的东西多了,自然就会产生,问题。一是彼此存在产生的矛盾,二是,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我们提倡多元文化,那么打人吸毒算不算多元的一元?如果不算,那么多元是那些元?谁规定的?有效期多久?只有把定义确定清楚,才能说是多元。在没有准确的定义之前,我们说多元,就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东西都包括。

    【因为每到一个衰乱的时代,“三玄”之学就会特别受人欢迎。】三玄可以说是人类思想的精华,能看透人性的根本。当人性的恶在社会上没有显现的时候,人们还不需要去学习枯燥难懂的三玄之书。当人性的恶带来社会问题,人们急需要寻找答案,只能从三玄书中寻找。记得。盛世和三玄是不共存的,衰乱和三玄才是共存的。研究人性研究历史的书苦涩难懂,没人愿意去了解。

    【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前驱了。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环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前文引用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到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老子说聪明的人不说话,或是少说话。老子成为聪明人,为什么还要说五千字呢。老子聪不聪明是他自称的还是别人称呼的?如果是老子自己说自己聪明,这样有点自相矛盾。不过老子也可以辩称说《老子》一书五千字,对我来说算是少的。本来想说几万字,已经精简到五千字。还是为了自己的聪明辩解。如果这是别人说老子聪明,老子蛮可以谦虚的说自己笨所以说的多。是在说明了一问题,一旦给聪明规定了标准,最聪明的人只能是越来越极端。美和善一样,一旦规定了标准规定了方向,那么所有人有同一个标准,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没有信仰固然可怕,但所有人都拥抱同一个教条,它同样可怕。这就是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颠覆一切解构一切的解毒剂---梁文道”现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提倡至真至善至美,这是希望群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说我们追求的道,我们就是这么极端,宁可要好的也不要坏的。好到了极端可能会出现坏的问题,至少在表面上看,我们都是好的,至于出现的坏也相较于其他情况少很多。只是由于好坏的分别,我们对出现的坏更加注重一些罢了。

    【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想象一下幼时,天真,没有规矩,自由自在。返璞归真也是老子道的最高境界,什么时候能像孩子一样放下各种标准,也就得到了道,也就得到了自在。美丑对孩子来说没有明显的标准,但是看到一个人给孩子的印象是分恐怖和不恐怖的。看到面相狰狞的人,会自觉的回避,并不是因为对方丑,只是因为对方恐怖。在印象中,香臭是可以自己分辨的,也没有标准,但是会自己区分,也许在个人没记忆之前,会分不清香臭,这也许是道的境界。懂得了道,真假美丑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自在就行,不必为规矩而分心。但是善恶确实影响个人的生死。一边是自由自在,做自己随心的事,可能随时会被别人的恶而死去。另一边分得清善恶,也因此产生了情绪,刻意规避恶,活的长了,但是活的累了。要选哪一个呢?我们自然会希望是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伤害。可能吗?没有善恶也就意味着随时接受恶。只是不生气而已。想达到道的境界,靠人的本性是很难长久存在的,还是需要外在的力量干涉本性,例如知识。

    【“选贤与能”的贤能标准,很难遽下定义。以道德做标准吗?以仁义做标准?或以才能作标准呢?无论如何,解构都会被坏人所利用,有了正面标准的建立,就有反面作伪模式的出现。】孔圣人说过名不正言不顺。名就是一个标准,对每一个不同人事物要有准确的说法。如果没有利益关系,叫狗叫猫其实都无所谓。如果有利益关系,一个叫皇帝,一个叫奴隶。一个可以管着另一个。那么皇帝和奴隶是如何区分的呢?靠拳头。还有很多,可靠年龄,可以靠财力,或是可靠模棱两可的标准。智慧如何区分高低,有那道题可以区分。道德如何区分上下,有那件事可以区分。无法区分。贤和能无法区分。

    【它的重点在于一个领导阶层,不管对政治也好,对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么做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了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追求无非是利益,追求无非是名誉。为了名和利,我们伪装自己,不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对名利的欲望,因为人生短暂,迫切想达到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的做事,很多是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人们的本性只注重目的,不注重过程。除非过程是自己所重视的。既然注重过程,获得也是一种自设的荣誉,这也是他的目的。

    【鬻(音欲)熊说,圣王在位,百里有一士,犹无有也。王道衰,千里有一士,则犹比肩也。】上古时代,人们纯朴,自由发展。即使有一个被后世称为人才的人,也不会懂得利用。有没有人才都一样。现在王道衰落,社会变乱。就需要人才来治理国家了。这个观点与我差不多一样。开始的时候,人们没有什么多余的念头和欲望,人们在相互争斗中,领悟了纯朴相互和平才是最终意义。并不是人类最初就是纯朴的,没有什么争斗。纯朴是后天人为的经验选择。随着时间变化,各种知识、文化、经验、智慧、科技在不断累积,个人需求发生了变化。竟然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不是和平相处,而是为了自己为了家族活着。目的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纯朴只是有选择性的。鬻子说是战乱引起的失去纯朴。这也是是一个方面。战乱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群体的优势。可以说,要想提高优势,就要战乱,战乱才能提高优势。陷入了恶性循环,人有所图,才会想着法子提高自己。战乱不是最终原因,而是智慧经验的积累带来的欲望膨胀。

    【我们人活着是天地之道,都是偷了天地自然的东西,偷太阳的光,偷土壤的功能,侵害万物的生命给自己当饭吃,把动物的肉和青菜萝卜吞到胃肠里去,自己还认为理所当然,这都是占了天地万物的便宜,便是盗机。所以说修道的人,也是偷盗天地的精华到我的身上来。】【人固然是偷取天地精华,天地也是偷了万物和我们的生命,才显现出天地存在的威德功能。】偷,不经过对方允许称为偷。这是指人为的概念。这是建立在对方有意识的情况下。伐木叫偷吗?树木不会说话,怎么问答对方也不会答应。这能叫做偷吗?如果没有反应叫做偷,我们所有的见到的一切都偷自太阳。太阳给与我们能量,让尘埃聚集成地球。分子偷了能量变化成人。如果这一切都是偷,并且认为偷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不该偷动物肉,不该偷大地的粮食水果,不该偷土地。所有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如果除去偷我们换一个名词,借。我们借大地的一切,最终也会化为大地的一部分。有借有还,应该不算偷了吧。不过很多人始终过不去自己的坎。认为人与动物有差别,认为人与植物有差别,认为人与大地有差别。一旦有了差别认识,就有了概念分歧,偷只是在自己认可的范围内起作用。也只有在自己认可的范围内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素来朝儒道并不分家的传统思想方向施政,固守以农立国,兼及畜牧渔猎盐铁等天然资源的利用以外,一向都用重农轻商的政策,既不重视工业,当然蔑视科技的发展。甚至还严加禁止,对于科技的发明,认为是“奇技淫巧”,列为禁令。因此近代和现代的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的科学、哲学等学识之外,眼见外国人富国强兵的成效,反观自己国家民族的积弱落后,便痛心疾首地抨击传统文化的一无是处。】在以伦理感情为主的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用科技快速的累积财富,并没有保留原有的情感,而是认为多个人就多分钱。自由思想利己思想让人们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一个重视感情的社会,是低级科技的,只要温饱,人们宁愿闭塞,过着自己认为的世外桃源生活。如果真有这么一道门能隔断与外界的联系,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是对外人来说,没有门,都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受伤了再去搞科技,即丢了感情也没赶上科技大佬。不伦不类。习惯了也就好了。后文说,禁止奇技淫巧,本意是禁止民众向皇帝呈献稀奇古怪的好玩意,不以奇货为贵。但是后来这个指令变味了,皇帝不要,大臣不要,官吏不要。人们也不要。所有人都不要稀奇的东西。就在没有人创造稀奇的东西了。

    【因为照一般宗教家们所说的超越人类以外的世界,也仍然脱不了权力支配的偶像,那么,无论在这个世间或是超越于这个世界,照样还是跳不出权势】宗教所构想的天上地下的模式来源于人类。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群体,就有细微差距,就会与人高人一筹。高人一筹就难免利用权力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上下差别。就会有人利用权势改变全体。

    【反正人类总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雨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不过,自己偶读有另一套理由可为自己辩白。如果老子的本意,真要人们做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事实上,在人世间的现实社会里,是绝不可能的事。除非天地再来一次混沌,人类重返原始的时代,如道家所说的“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之民”的初古时期,或是可以如此】人们矛盾体现在双重标准,归根结底的目标是让自己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具体体现就是让别人给自己多,自己给别人的少。这是人类个体的本能,没有这个本能,人类无法存活。在索取的过程中,难免形成竞争伤害。于是产生了协作。一起从别的群体获得资源。当与群体发生争抢的时候,我们就学着与简单思维的生物抢夺资源。最后没有了争斗,只能从土地阳光获得资源。只要有资源,人类就能存在。不与人争抢,就和走的更远。种种原因,养成了囤积资源的习惯,我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如果土地和阳光不能满足人们,只能再次向其他资源掠夺。

    【事实上,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人一个消极的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能够利用消极的办法做到也就不错。然后再求虚心,自然可以充实内体】如何控制欲望,避免。如何避免?不见。装作没看到,不管其在与不在。能装作看不到也是本事。

    【一个国家的大政,绝对不能与宗教的作为混为一体,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记录上去求证,凡是宗教与政治混合的时代,政教(宗教)不分的国土,结果没有一个不彻底失败的。不但污蔑了宗教,同时也断送了国家。政治,毕竟是现实智慧的实际成果。宗教,始终是升华现实的出世事业。如果强调宗教就是现实世间的事,那么不是别有用心,就非愚即狂了。】宗教是智慧的结晶,要不然会存在很久。只是宗教是通用智慧并不是当下智慧。政治则是分析现实智慧。举例子,打人,宗教认为不对,我们认可。打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准许的。但是当下遇到一个变态的人,你打我一下,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宗教就会被打。如果用政治的角度,则会先去打人。政治是随机应变的,随时都是智慧。用政治干预宗教,意念根深蒂固,无法撼动。用宗教干涉政治,对一个群体可以,但是在面对互相竞争时,总是会受到伤害。人们也许会同情弱者,但是都是弱者的时候,没谁同情谁。

    【《阴符经》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种理论,无异是说,大公无私到极点,既是大私。不过,这样的大私,也可以叫他作大公了。因为大小粗细,公私是非,推理到了极点,都是无一定的界限与标准,所有这些界限与标准,都是人为的分别而已。这在基本理论上,是绝对可通的。但是,理极情忘,虽然可通,仍然不能完全妥恰。】【如果用另一种语意来表达,便可说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从万物个体、小体的生命看来,有生又有死,好像是很不幸的事。但在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辨识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恒似的存在。】【得到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认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过分自私。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那么索然看来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神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吧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如我所说,人类任何行为都是自私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想做。自私是最终目的,但是表现的途径各不相同。有的是通过自私来表现自私,有的是通过无私的奉献,得到一种无形的虚荣,满足个人自私的心理。能舍去集体为自己谋私利,这个人人都能做到。一旦,表现为把自己的外在利益让与他人,满足集体的利益,让自己利益损失,这是既不利于生存的,但是当下得到的是付出的满足感。人追求的变成了精神层面。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满足精神层面,那这种付出就是最大的自私。那些自私为个人获得利益和精神满足的,就谈不上最大的自私了。自私的极限就是无私可以怎么理解?一个人若是自私,自然会想到自己。这不叫自私,最大的自私会想到和自己有关的所有事物。和自己有关的人事物,我们都需要好。就不能是从我们周围人哪里自私的获得利益,而是自私的让自己的小团体从别的地方获得利益,自己在这个小团体要让他们更好,需要自己奉献。当确定小团体时,自私是可以领小团体的利益,但是小团体需要与其他团体争夺,反而会失去利益。一个极度自私的人,要想让自己好,就需要协调小团体,想让小团体好,就需要协调大团体。这样一个人只有无私的对大团体的每个人,让每个人都变好,才能给自己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最终还是为了自己。无私的极限就是自私,自私的就是无私。相互转化。

    【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处事方法无非三种,积极进取,谦下养生,圣净无生,圣净无生的概念不是很了解。按照我的想法,通俗点讲法,一面向上,向下,无所谓。可以一直保持一种态度,但是这种态度不能应对所有情况。如果这三种态度并不是自己一定要坚持的目的,还想到自己的其他目的,只能说随机应变。

    【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还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现实,便是最好的解脱自在。】我理解的,说简单点。一个人的能力天生虽然有大小,也足够吃饱饭的。既然能吃饱饭,就不必把生命过多的精力用在追求吃饭问题上。这只会增加自己的欲望,满足一个欲望还有一个欲望,够吃就行。我想问一下,生命自身的能力够吃饭的,那还要更加努力去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欲望,有人的欲望是助人为乐,有人的欲望就是吃。助人为乐看似高尚,也只不过是欲望的一种。只是普遍认为助人为了欲望更利于群体而已。

    【告诫在现实人生中的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更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己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扩展,在满足中海油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就算了。】追求利益算是欲望,追求名誉算是欲望吗?追求人生最高成就算是欲望吗?虽然说保持已有的成就是一种幸福。难道不想试试努力之后的人生会达到什么程度吗

    【爱情哲学的内涵是什么?我的答复,人最爱的是我。所谓“我爱你”,那是因为我要爱你才爱你。当我不想,或不需要爱你的时候便不爱你。因此,爱便是自我自私最极端的表达。其实,人所最爱的既不是你,当然更不是他人,最爱的还是我自己。】人的任何行动,也包括不行动,都是在实现自我。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都以一样的目的,通过对某人的行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让自己没有缺失。其实也没什么缺失。只是在某一刻,因为某个人的美丑善恶,我们用五官感受到了,心理就觉得欠缺点什么。源自于本能和文化,造成心理的缺失,行为便会由此产生。

    【真正礼的精神,在于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处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做生意也好,读书也好,随时对自己都很严谨,不荒腔走板。】礼,认真做好自己想表达的行为。如果认为站着就好,那就恭敬站着。如果认为需要趴着,那就五体投地。做事之前,即使是习以为常的事,每做下一个动作之前,大脑都要模拟一下。时刻提醒自己,便是虔诚。要是没做到便会心生愧疚,这便是对礼的态度。

    【人生最痛苦最难做的是忘情,人之所以活着,大都靠着人情的维系。人是感情的动物,古人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痛苦。因情受苦,忘情更难。】人并善于独居,并不是不能,有些人享受孤独,愿意一个人呆着。这里的孤独也并不是指完全孤独,只是身体是孤独的,没有外人带来的温暖,但是灵魂可以通过寄情于事物,让灵魂不孤独。寄情于事物是人类后天演化出来的能力,并没有天生孤独的,只是无奈的孤独,从周围外物得到了慰藉。人更多的是需要与人相互的,从一个相似的共同点建立了感情,可能是同事可能是同学,但是随着感情的深厚,越是觉得对方应该和自己是一样的,吃的一样玩的一样想的一样。于是就像干涉改造对方。两个人的都在试图改变对方,这就成了争斗。可以这么说,有情才去要求对方,没有情就不去干涉对方,这里情指个人的私情。人类的痛苦就是来源于个人想个别他人的私人愿望。理由就是他和我有一方面的关系,因为这点关系,我不想失去对方,就要让对方和我一样。忘情并不是忘记所有的情,人要是有要求没诉求没想法,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忘的是个人的私情,明白事理,我们仅仅是同学同事情,没必要改变对方让任何方面都一样。忘记私情留下大情义,让一切顺其自然的大情怀。有所情就有所行动,生活就有所追求。追求的就是一种平等的氛围。

    【那种表面看似下愚的人,却倒知道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叫佛、叫天、叫上帝,活着以中国古代的代号叫命,他就认定那个东西,至死不渝,比别人都看得开,都豁达。】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都说中国人没信仰,信佛信上帝都是流于表面形式,不去深究内在的精华。中国人有信仰,中国人信命。不管信的佛菩萨三清,最后都归为命。所有的幸与不幸,都可以归为命运。信仰的力量无非是让自己与世界和解,让自己觉得心里平静多了。有些信仰劝人放下执念,有些信仰声称可以替人报仇。归根都是让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能够心里平静一些。认命了,也就放下了,心里自然也就平静了。人活着放不下感情,也无法避免感情带来的痛苦,只能希望于认命,让自己少一些痛苦。哲学宗教讲的那些东西,一句认命就能全部代替。

    【中国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道,道衰微了,后来的人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其次,老子也反对智慧。换句话说,知识越发达,教育学问越普及,人类社会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摆不平。】【我经常说,有两人中可以学禅。一种是一个字不认得,像张白纸,本身很容易修道开悟。另一种硬要智慧透彻,聪明绝顶才行。】结合这两句话,德,记为自然规则,最开始的人们没有智慧,但是懂得自然规则。后来人们开了智慧,就发现自然规则给自身带来的种种问题。当智慧得到顶点,又发现自然规则是人类不能反抗的,或是人类所应该保留的,又开始舍去自己的利益遵循自然规律。一个人容易达到智慧又零到顶的过程。但是所有人都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数万年的教育和感悟。有一个人还没达到顶级智慧,就可能给这个群体带来欲望的毁灭。都变好了,就这么一两个人出问题,人们也许会原谅他们,这都是命都是道。

    【比如拥有大孝美名的舜,其父母可以说不伦不类,很不像话】【老子并不喜欢这样,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使,他希望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我也有这种体验,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就保持理智,不急不躁,把问题处理好,这样就衬托我。可又一想,何必呢,这个虚名得到有什么好呢?处理问题不是重要的事吗?

    【人有了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诈,用得好就是大智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猾,全在一念之间。因此孔子强调“用人之智去其诈”。而大勇的人,往往气魄大,脾气也大。大勇的反面,就是多怒,佛家称之为嗔。假使一个大英雄大丈夫,没有暴烈的坏脾气,那就很可贵了。仁慈本事件好事,但是仁慈太过了,变得婆婆妈妈,待人接物软踏踏的,心理上难免有一种不自觉的贪恋、执着。因此,能够保持一片仁慈博爱之心,而无这层贪着之念,那便不会发生不良的副作用了。从这里,我们已可明确地看出,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其意和孔子所讲的道理,并无冲突之处,只是文学的守法不一样而已。】看看就可以,问题都明白,孔子采用了走仕途让领导制定文化去强制执行去压制恶。老子用而是善恶的概念不清的方式。

    【一切的好坏,全凭他心念的变化,根本没有颜色,声音可以辨别。所有的动机想法都深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要把这些人心的根本问题加以整理,统一,使之去芜存菁,专劣从良,恶性成善举,除了礼-文化教育外,还有什么办法。】心可能向善可能向恶。孔子的目的是通过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向善,如果有恶的本能冲动,也应该压制一下。教育的目的就是压制恶,而不是发扬善。但是用什么方法压制恶呢,一是用善的榜样作用,让作恶的不好意思。二是批评恶,让恶无法立足。这两点都做的很好,为什么还有恶呢。只能说文化压不住恶的本能。更可况,老子普及教育还找那些愿意学的学生,还得找有肉条的学生。种种限制,并不是无差别的教育。教育力度总是有限的。一方面把解决人们问题的关键交给了教育,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教育,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孔子是个文化医生,他把当时文化中的疑难杂症诊断出来,投以对症的药石,尝试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老子也是个一生,但他是研究医理的医生,也就是医生的医生。他认为儒生们开的药方,对是对,但是药吃多了,难免又会出毛病,副作用在所难免。】孔子的任务是把每个人都教育好,好的结果就是具体的行为表现,给与表现好的奖励,给与表现不好的批评。人们都有向好的追求,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人是有向好的追求,但是有些人就是好不起来。为了好,只能是弄虚作假,甚至是陷害他人以突显自己。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从不在乎好的过程,更谈不上暗地里的勾当。虽然表面祥和,但是暗下可能是黑暗的。老子发现了这个问题,故意的标榜只会刻意隐瞒,不如顺其自然,好与坏不必细分,在收到伤害的时候,自然会明白向好的意义,会改变以前坏的做法。这是通过磨练才能明白和谐的意义。老子在我来说也有点天真,他忘记了人类有复仇的特性,因为感情让人复仇。并不是说受到委屈就心安理得的放下,而去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人类有感情,靠人类自己顿悟这个道理,除非文化让理智战胜感情。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知道变,而能应变,那还属下品境界。上品境界,能在变之先,而先天下的将变时先变。】就是说,知道下一步动作,就相应的变化。最好的状态,就是知道几次变化后的结果,提前准备好。看似未卜先知,但是有个问题,为最后一个变化的准备时候能适应前几次的变化呢?走一步算一步就可以,能提前一步一刻钟就算是最大的胜利。

    【社会历史到了末期,在变乱不安时,才产生哲学家、思想家】对国家思考的多,是因为变乱。那我想的多是因为什么?也不乱啊,挺好的,也许是我希望国家更好吧。国家不可能为了一个改变,所以说总是在想,总是觉得会更好。

    【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不为了某种文化改变自己,也可以去改变,能做多少算多少,不去伪装,不去造假。遇到舒心就做点舒心的事, 也可以做点坏事,吃到苦头以后,就修正一下自己。这便是修道。

    【绝仁弃义,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绝仁弃义等一系列的词,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要求统治者也就是偶像不能标榜仁义。二层是要求不能仁义的文化。三层是民间形成仁义的区分,要将此事化为平淡,归于无形。偶像的行为很容易被公众模仿,模仿不成就开始造假。仁义的文化一旦形成,耳闻目染就会成为主流价值。仁义就算所有的通道都封闭,也会自然形成仁义的思想。看谁多仁义,看谁多不仁义。我仁义我是好人,人们喜欢我,你不仁义,人们不喜欢你。人是合群动物,要么改善自己的不仁义,要么改善自己让自己假仁义。人们之间的炫耀群体优势,就会产生虚假,虚假的仁义比真实的不仁义更是可怕。民间一旦有了群体炫耀自己优势的苗头,就提早打压,仁义是应该的,是普通的事,做到很正常,没必要炫耀。做不到的,自然去感受那种生活更合适,想改就改,不想改就不改。这就是遵循道的问题,关键是不想改的人很坦然没有一点损失和问题,反而活的开心利益也多。这难免不会让人去攀比。恶因此开始。老子的想法也是有问题。

    【“不过”“但是”这类转语,往往隐含着低声下气,不敢得罪人的顺从心理。然而,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随便讲究别人,做顺水人情的。】【一个读书人,不可在学问上,思想上,文化上讲究别人,符合别人,为了某种私利拐弯抹角,那就不对了,】这里说一个读书人应该坚持真理,没有必要给面子,我不知道读书人的特性是谁定义的?为什么读书人就一定要直来直去不懂得转弯呢?读书是重点还是坚守原则是重点?

    【谁有真能了解,知识愈多,烦恼愈大。财富越大,痛苦越深呢!所以佛经里把烦恼叫做“烦惑”,愈有烦恼,思想就愈迷惑不清。】知识和财富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的烦恼。知识和财富是双刃剑,没有的时候人们还想,还去追求。一旦得到,就带来的弊端。弊端是追求过程中与人对抗的矛盾。这个弊端难以避免,但是在知识和财富达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知识就可以化解矛盾,财富只是一串数字,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啊。之所以不上不下就是因为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当欲望达到了认知边界,得到了所有人的认知边界,任何事都不是问题。

    【他是说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人要认定一个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但是人生观总是要有个确定的目标才对。】看似是说人要有一个目标,不管是做什么。没有目标的人生不算是标配。也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目标,没有目标与动物无异。

    【要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了自己的主观成见。】【因为自有主观成见,就无法吸收客观的东西,】【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所有的智慧,集中为你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更大了。】观点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最合适的认知,可能对可能错,可能大众可能小众。为了生活一个层面的观点,可以变化生活次层面的观点。相安无事,自然是保持各方面的观点,如果观点相互冲突,就只能保存主观点,改变次观点。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终目的可以是不变的,其他观点都可以改变。人的观念只能是自己与自己取舍,极少是因为别人的观点而改变。除非真的触动了主观点。真如文中所说,人可以拥有所有观点,也相当于没观点。上智和下愚是一样的效果。下愚容易被人驱使,上智也是会被人拿来当枪使。人们最终的观念还是生死问题。劝人看开生死问题有多难。即使看开了,也只是换了一个最终目的而已,自由、爱情、事业、金钱等等。

    【宇宙中何以人能与“道大、天大、地大”同列为四大之一呢?这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克服宇宙自然界对人存在的不利的因素,在天地间开演一套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人生的价值,就是克服天地的不利因素,在于创造,在于每天都有收获。日复一日,做同一件事,是没有收获的。但是只要去思考,即使做一件事,也能领悟不同的东西。创造就来源于思考。

    【我们后世之人读古人的著作,常常拿着自己当代的思想观念,活着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一知半解地对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诬蔑了古人,这是何等的罪过。读什么时代的书,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里去,体会当时社会的文物风俗,了解当时朝野各阶层的生活心态,以及当时的语言习惯,如此掌握了一个时代文化思想创造的动源,看清这个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这才能避免曲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古人的思想,要设身处地的去考察,才能知道思想的来由。今天人就算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也只是感受某一个人的思想来由。可以这么说,古人的群体思想是一直的,受到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多方面的思想。而今天,思想多元化,再也不能以某个人的思想归结为群体的思想。在不能因为某个人和某个人有很多相同的行为,就认为他俩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是不对的,只有细微的差距才看出思想的差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峦松无疆:三家店是南怀瑾的论断
        Recycler:@峦松无疆 一个有能力的人,孔子认为要报效集体,老子认为做好自己。归根都是希望这个群体会更好。
        峦松无疆:@峦松无疆 大道至简,真的大师从不云山雾罩
        Recycler:@峦松无疆 是他说的。各有各的执念。

      本文标题:老子他说-摘要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sq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