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卫星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和历法,每年公历的1月1日称作“元旦”,又称“阳历年”,也叫“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而我们传统意义中的“过年”是阴历的大年初一,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也叫“阴历年”。这才是我们老百姓最重视的一个节日。
在咱们中国的大地上,人们一说起进入了腊月,其实就已经有了“年”的味道。因为在前些年,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百姓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八开始的,我来自农村,我知道。也是从这一天起,孩子们越来越高兴,而父母却越来越愁。
当年因为年纪还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愁,什么是年关难过。我们一群小屁孩儿整天地又喊又唱:“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吧。满脑袋想的都是好吃的、好喝的、新衣服、压岁钱、拉鞭放炮过大年。我们唱的越带劲,父母压力越大呀。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年代,能够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根本就无法满足其他过多过高的要求。忙活了一大年,父母也尽最大能力来准备年货,也希望能让一家人吃一顿丰盛一点的年夜饭。可是毕竟条件有限,不可能像现在一样鸡鸭鱼肉随便吃,当时能吃上一顿纯白面的肉馅儿饺子,就觉得太幸福了,那就叫过年了。
孩子们叫“过年”,父母们叫“过关”,长大以后我才慢慢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父母的愁、理解了父母的年关难过、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付出、理解了父母对儿女倾注的心血和全部的爱。
腊月,让人又爱又恨的季节。
父辈们的冬天是寒冷的、萧条的,灰暗的,没有一点生机,似乎冬天把他们都囚禁了起来。而我们的冬天是温暖的、火辣的、明亮的,丝毫觉察不到冬的寒意与孤独。
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物质丰富多了,不再为过年过节发愁了。可是面对满桌子的鸡鸭鱼肉美味佳肴,却一点也提不起我的兴趣和胃口。喝一口粥,吃一口咸菜,慢慢地嚼着……我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寻找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