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出了2018年的帐单,有人问2018年挣了多少钱?回答内容丰富,挣的也是五花八门,有挣个毛线的,有挣个鸟的,有挣个锤子的,还有挣个妹的,足见2018机会是真多,啥都能挣。
今天和两个朋友一起吹NB。我笑着说,别的不敢说,但论吹NB我没输过。朋友们不以为然,觉得go哥这是在吹NB......哎,等等,看来go哥的确会吹NB!
我给他们分享了一个,2018年,我和一个持有1千个比特币的哥们深度合作过。恩,我给他的网站写过一篇资深的宣传文......
男人吹NB,都喜欢将事实改变后再轻描淡写的说出来,好显得自己的沉稳与成熟。实际上呢,亏了钱的人心里慌的一B,而赚了钱的人总喜欢开上帝视角,认为是自己真NB。不过今天这两哥们的NB有点冷。
老张,在铁路公司上班,一个月3千来块钱,家里4套房,娶了个电力公司的小主管当老婆。咋来的?他爸是原铁路局某个站的站长。老张喜欢炒股,15年小牛的时候赚了20来万,2018年,他说亏了点,不多。我估算了一下,以他的体量,亏个6、70万正常。
老许,在药材市场开了个中药材批发的门市,平均下来一个月有万把块利润,老婆不上班,在家带孩子,住的他父母的房子。2017年末买入数字货币,2018年折腾大半年,还搞了杠杆,在网上贷了款。我听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网贷是个黑洞,他嘴上说没亏多少钱,但实际上亏的钱应该不比老张少多少。不同的是,老张有他老爸的原始积累,防火墙够厚,而老许这两年将会比较难。
其实老许的逻辑容易理解,30来岁,事业不稳定,还没买房,又有老婆孩子要养,人就容易着急,一着急就会想着赚快钱,走捷径,而走捷径又非常容易被套,套了后不止损,反而追加投资,投的越多心越慌,越慌越容易出错,于是亏的越多,这样就形成了死循环。
鲤鱼跃龙门,实现阶层跃迁,这样的想法大多数普通人都会有。而实现华丽翻身的人通常都是一夜暴富,勤勤垦垦上班工作赚工资的人的确没啥暴富的可能,至少我们身边看不到这样的人存在。所以,说教是一回事,而事实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当看到事情原本的样子时,许多人就按耐不住寂寞了,追求短期内的财富爆发也就在情理之中。想法是不错的,但一夜暴富也是需要积累的,它需要多次试错,需要胆识、阅历、心态等,更重要的是运气。
试错都是有成本的,每错一次,都会消耗掉一部分积累,而一个人的积蓄以及心力都是有限的。有的人错一次,脑子便清醒一分,智慧便增加一分,下次做对的概率就多了一点。而大多数人错了就只会亏钱。
在近10年的暴富故事中,房地产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话题。
我不是一个房地产崩盘论者,也不是一个鼓吹房地产天天涨,涨到月球上去的看多者。在一片喧嚣中,我喜欢看历史。房地产永远上涨,有没有经济体可以做到?
日本,没做到。
美国,没做到。
香港,还是没做到。
没有先例,没有经济体可以违备这个经济规律。
马克吐温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对的,但实际上他们都错了。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来临之前,没有人相信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会发生经济危机。那是一个欣欣向荣,一片繁盛的国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的怪胎,同时美国通过二战汲取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财富,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美国的繁荣会永远持续下去。然而,1929~1933年,美国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危机,多少人一夜赤贫,多少积累一夜化为乌有。
同样,在后来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危机迫在眉睫。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电影《大空头》,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人们在危机爆发前、爆发中的生活与工作。在危机前,美国的个人住房拥有率为60%,10年过去了,现在是50%,跌了10个点,也就是说通过10年的努力,占美国总人口一成比例的人成功地从有房产阶级变成了租客。
基于GDP的高速增长以及工资的增长预期,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贷款30年不是个事。我们自懂事的时候起,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经济在腾飞,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贷款、杠杆我们都能应付,即使10年前看似很重的房贷,隔几年都不算个事,因为大家收入涨得很快。
但是13岁到17岁每年都长高2公分,就感觉以后会长到2米多,是无法实现的。
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道理,前10年我们发展的非常快,但把这个快速发展看成是常态,接下来10年甚至30年也会持续,就有点野心勃勃了。
还有人提到城镇化不足,后续有源源不断的刚需进城…… 这里没有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在数据上我们离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的确还差了一些,但是城镇化不是农民进了城,买了房就是城镇化了,关键是产业有没有跟上。一个消耗远大于产出的城市,拿什么来支撑城镇化?第二,有住房需求与有能力买房,这是两回事。
14年-15年房价没涨起来的时候房地产那个冷清,历史会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年轻人的积蓄+六个钱包的支持,掏空了老百姓几十年的积累,杠杆透支了未来的收入预期,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