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做梦,梦见要接待专家,起床晚了,专家到学校了,我还在家里,着急得不行,打电话找人接待,始终记不起同事的电话,最终给急醒了。估计是这两天的教研活动频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卡点,请专家到校指导的事情已经非常急迫。
第一个环节课例展示,飞鹏的课是我从头跟到尾,每一次都有变化,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的表现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大胆采用任务驱动,用设计明信片的实践任务带动整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围绕着设计明信片为牧场之国代言,将阅读理解,朗读展示自然融入活动中。学生既夯实了本单元的训练点,也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还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评判,这一次的达成度应该是最高的。
第二个环节是大建老师对整个单元的设计做分享。他根据我们前提提供的五育融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版,对教材和学生都做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确定了准确的单元学习目标,并说明了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置所体现的生活性、实践性、整合性、关联性。并对三个子任务做了详细的阐释。学习情境的设置和单元任务的确定是我第二次听飞鹏的课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出来的大模块,后期经过飞鹏、大建两位老师的完善,变成了今天呈现的一幅完整的学习地图。
第三个环节是专家指导。李松林教授是我非常喜欢的专家之一,学识水平高,专业性强,关键是他的指导风格,就想一个苦口婆心的小学老师教小学生一样跟我们这些成人讲课,不停地要求我们回应他,典型的“费学生”(学生忙个不停)。这样接地气的高校专家目前我的确少见。
李教授针对飞鹏的课,说到了实用性任务群,就是要让学生做事。让我们思考三个点:
第一,教材解读:要解读出课文的表现手法,传递的思想和文本里蕴含着的价值观
第二,五育融合点:这堂课一是抓住”宁静“这个关键词,将多育进行了融合,二是回归语文实践,用实践融合。
五育融合点在哪里?智育,语言运用,抓提点,做推介;德育,人地协调,生态价值观,绿色价值观;美育,自然之美,宁静和谐,文本的语言之美;劳育和体育就牵强了。
第三,再融合上下功夫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融合。设计实践大任务,有实践就有融合,要在任务中将多育自然融合。然后将大任务分解成子任务群。
昨晚还看着李教授的五育融合实践模型琢磨:什么是实践任务?怎么提出核心问题?怎么找到大概念?怎么建构大概念?什么样的结果才算是达到了广泛适应力的目标?
关于实践任务,放在语文学科里,我以为就是指向的是语文实践活动,即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今日听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偏了,其实就是课标里明确提出演讲啊,朗诵啊,解说啊,推介啊等生活中会实实在在需要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指向语文的听说读写的活动。
关于核心问题,我原来以为就是围绕着一个大问题组织课堂任务,发现自己的理解也不全面,这里的核心问题要指向大概念的建构,核心任务的完成,核心任务是做什么,核心问题是推动学生思考怎么做,必须是有深度的问题,能探究的问题。关于大概念,李教授说那个太难了,可以尝试去做。大概念要一语中的,要用简洁的语言道破本质的规律、法则等,具有丰富性,要能广泛迁移。而广泛适应力为理解的只是将所学运用于生活,这样的理解也窄化了。广泛迁移,不只是近迁移,还要有远迁移,也就是高通路的迁移。怎么判断,用KUDB外显大概念,进行目标描述和评价反馈。
正当我为五育融合教学模式头疼时,李教授为我们构建了两种融合式教学模式,一种生活核心任务统整模式,一种是大概统整模式。今天重点介绍了核心任务统整模式: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核心任务——子任务群——活动序列。
如果是单元统整设计,做到子任务群就可以了。
怎么保证融合式教学的效果:三个字,“一”“多”“合”。
“今天,我跟大家讲课时,故意隐藏了五育,主要强调的是融合。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这些老师呀,大多数时候是真可爱,有时候可爱得有点幼稚,非要把五个育都扯进来。当然,所有的课堂,你非要把五育都弄进来行不行,肯定行,可是实践的时候太过于牵强了。国家的五育是一个方向,强调的不是五育,而是多育融合“。他的这番话,又解决了一个困惑我已久的问题。语文学科课堂里,有时候非要把体育和劳动教育融进来,确实不自然。可是不拿进来吧,又担心不符合”五育融合“。纠结后总是选择融,牵强也要融,结果可想而知。以后可以大胆地说,我这个虽然没有五个育,但是我仍然是在做五育融合,因为五育融合的实质是多育融合,重点在“融”和“育”,不在“五”。
明明自己做了详细的记录,群里也分享了一份指导实录,为什么我还要再写一遍。因为要想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一定要多次输出,用自己的方式输出,只有不断输出(使用),才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广泛地迁移。我的学习如此,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