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德国留学与生活
这篇文章治好你的选择障碍症

这篇文章治好你的选择障碍症

作者: 幸存指南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21:55 被阅读1次

    选择太多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最优选项?

    记得有个苏格拉底的故事,三个学生问他如何找到最佳人生伴侣。

    他让他们仨去个麦田里找个最大的麦穗,只有一次机会,抓完就不能换了,不能走回头路。

    第一个上来抓了一个自己觉得大的,后面发现还有很多更大的,后悔莫及。

    第二个一直在找最大的,不知不觉就错过了最大的,并且走到了终点。

    第三个嘛,在前一半的路上只看,在后一半的时候,找准了就抓了一个“最大的“然后心满意足了。

    原文我记不清了但是也差不多,估计大家也都听过这个故事。

    在你纠结到底要选哪一个的时候,比如买房买车,找对象的时候,第三个学生的原理也是非常适用的。

    首先回答最开始的问题,“如何找到最佳选项”:假如不能回头选的话,最佳选项是不存在的。一个非常叼的管理学家 赫伯特,西蒙总结出“满意决策论”:一切的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

    执行起来有三步走:

    1. 确定最低满意的标准

    2. 考察现有可选项

    3. 如果可选项满足最低满意标准,则放弃寻找更优选项。

    这和第三个学生异曲同工。

    但是还可以优化一下。

    不过你还是先得相信:假如不能回头选的话,最佳选项是不存在的。

    我们只能设定最低满意标准,贪婪的人性决定了我们却没法设定“最佳选项”。

    优化的结果来自于《指导生活的算法》:在规定时间内,前37%的时间只看,并确定“最低满意标准”。后63%的时间里,选择第一个满足最低标准的选项,然后这事就算结了,换下一个事。

    你当然可以不相信,万一错过王思聪了呢?

    那也不能怪我。不过这个法则还是挺有名的。纠结的时候考虑下,因为一旦有了原则,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起来。

    举些例子:假如你决定在20到35岁之内结婚,如果很纠结选谁的话,可以计算一下:35-20=15年。15x37%=5.55。也就是说,25岁半之前只观察不选,然后确定了自己的“最低满意标准”,从25.55岁开始,选择遇到的第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

    假如你买房买车,也可以套用这个算法,可以用时间来界定,2个礼拜内买完。或者是用车的数量来界定。最多看的不超过15辆。看到第六辆的时候一定要心理有点数了。然后果断买下之后的第一个符合自己最低标准的。

    况且,按照自己原则做出来的决定,基本不会后悔。

    soubaiwu 2017.9.22


    世恶道险,套路太深。公众号《幸存指南》帮你规避爬阶路上的那些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篇文章治好你的选择障碍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bt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