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看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欧美的严肃作品。
这两个星期又把《兄弟连》看了一遍,这是时隔18年的重温。这次我的关注点跟学生时代果然是大不相同:当年格外喜欢看热闹的战斗场面,而如今更喜欢从文戏中品味时代和人物。
我不是军迷,所以对枪械、军备什么的并不了解。那些战斗场面吸引我,纯粹是因为体验震撼。这次我最感兴趣的是美军的组织、运作方式,我觉得它能给现代团队带来启示,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的文化国情不相同的地方,更有思考借鉴价值。
美国是当代军事大国,美军是现代军队的样本,是各国军队的参照物。
以我自己在美企工作的经历来看,美军在组织形式上的影响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他们实际上引领着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变革!
就说官兵地位这事儿吧。
我们的传统讲究官兵平等(至少在宣传上是如此),美军却格外讲究官兵有别。孰高孰低?不好评价,想必这是一时一地的形势决定的。美军这种“官兵有别”是很有其必要性的。
美军里军官(officer)和士兵(soldier,以陆军为例包括列兵private和士官sergeant),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职业体系。军官负责指挥,一路做上去最高可以做到上将;士兵负责作战执行,在自己的领域里,从列兵可以做到士官,最高可以做到总军士长,可以看作兵头,地位尊崇,但仍然是士兵。
军官要求的是指挥能力,士兵要求的是执行能力。军官发出指令,士兵严格执行。
军官需要视野,需要判断局势,做出决断的能力。而士兵需要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作战士兵要“能打”,专业军士需要专业技术。论“能打”,大部分情况下士兵应该厉害过军官。
士兵要对军官绝对尊重,绝对服从;而军官也需要在士兵面前保持威严。
这两套体系的不同首先是因为专业能力要求不同,大家都需要在各自专业领域(指挥和作战)不断精进,就势必产生分化。
而刻意拔高军官的地位原因更复杂一些。士兵对军官习惯性的绝对尊重和绝对服从,便于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迅速、有效、通畅地接收命令、执行命令。同时,我想大概还有,由于士兵“能打”过军官(尤其越是高级军官,年龄越大,而战斗士兵多年轻力壮),人数多过军官,树立军官的权威可以有效避免哗变。
我们看看美剧里的细节吧:
军官的生活是与士兵完全分开的,军官的生活水平显然比士兵好很多;士兵极少被提拔为军官,但一旦被转为军官,通常会被调离原来的部队,以保证在新的队伍里士兵对他绝对尊重(见《兄弟连》第10集,Winters少校对从士官提拔上来的Lipton少尉所说的话)。美军在维护军官权威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与此同时,军官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同比例增加的。比如,任务失败时,如果士兵遵守了军官的命令,承担责任的就是军官;再比如,战争结束,士兵通常不需要为其战争中的行为承担责任,但军官可能需要被追究责任(见《兄弟连》第9集,Webster一行三人再寻找德军集中营军官时所说的话)。
还有。
在第7集The Breaking Point中,E连废柴连长临战昏乱,主角营长Winters上尉各种大喊无果后,差点自己准备冲上阵地,却被一旁的团长Sink上校喝止了,Sink上校不允许他离开自己的营长岗位。于是,他指派Speirs中尉顶替了原来的连长,终于扭转了局面。
后来Winters回忆过,他在第5集Crossroads里的战斗后再也没有开过一枪。
在美军里,多半不会出现像《红海行动》里队长杨锐中校还在一线执行战斗任务的情形吧。我们可以对比同样讲述特战部队的美剧《海豹突击队》(SEAL Team),作战现场的队长是军士长(Chief Petty Officer)Jason Hayes,而指挥官(commanding officer)是少校(Lt. Commander)Blackburn,他一直在相对后方做关键决策(在其决策范围内,否则还要听命于更高阶军官)。
在影视作品里,我们还能发现连长(Captain)是个很关键的级别。连长(及往下的中尉、少尉)会在一线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再往上(少校及以上),军官则会把精力全部放在指挥上(可能正是在这种模式下,美国队长——实际上应该称为美国上尉——会在战场上搏杀,否则以他的资历,顾及早该升职了,但那样他就只会呆在场外指挥了)。这样的组织形式大概最大限度地取得了效率与规模上的平衡。
有意思的是,在海军里,Captain这个军衔是上校,对应陆军的Colonal,大概是因为舰长(Captain)也始终跟自己的战士们在一起吧,在这里,一艘舰艇成为了一个不可再分割的作战单位。(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舰只的级别不同,担任舰长Captain的可能从上尉Lieutenant至上校Captain不等,比如美剧《末日孤舰》The Last Ship中舰长坎德勒就是一名中校——Commander。)
美军不论士兵还是军官,都有严格的军衔等级。我们国家从没有军衔到参照苏军设立军衔,再到讲求平等而取消军衔,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又恢复军衔,这其中的曲折,可能只有亲历者才能说得分明,不过从侧面也说明军衔是必要的。
而警官们设立警衔一定是主事者也看到了其中的必要性。不过中国内地的警衔制度更多显示的是警官的资历,而与其职务和责任无关。在我看来,这样会造成混乱,有时反倒显得警衔有些多余(比如我就看到一位值守大厅的警员因为资历原因戴着一级警督衔,只比当时的地级市局长警衔低一级;如果遭遇突发事件,临时组建的队伍里,完全不能根据警衔来确定指挥权归属)。
相较之下,香港警察倒是把握了军衔的精髓,把警衔与职位直接对等起来。且把作战警员与指挥员基本分成了两条不同的职业路径。作战警员最高可以到警署警长(即Senior Sergeant,SSGT)——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出现了士官(Sergeant)一词。实际上,很多警员可以终身做着“员佐”级别(作战警员,或称初级警员,基本不负责指挥)的职位,以高级警员(比SSGT还低两级)甚至警员的身份退休,而不会因为资历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警衔。在香港境界,进入指挥官序列俗称“肩上戴花”,即获得见习督查以上警衔,是需要经过严格筛选、举荐、学习和考核才能完成晋升的,这是因为向上一步就意味着你要面对困难决策了。如遇突发事件,大家仅通过警衔高低就可以明确授权大小和指挥权归属,多么明确!
当下,所有人都在讲小而美、快而灵,消灭层级被奉为圭臬,军队的这套理念被天然地认为是落后的。
其实,我觉得军队的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像海豹突击队这样的精英特战其实也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它是小而美、快而灵的创业型小团队应该参照的对象:所有人参与任务部署,团队领导亲身参与战斗,每人都是通才,每人又都有特长(分工),任何人都随时可以接手他人的角色,重协作,讲速度……
而在相对规模化,相对传统的领域,传统的军队组织仍然是应该参照的对象:有人专注于管理,有人专注于打磨技艺(在允许有人偏爱管理,“追求权力”的同时,也允许——并需要——有人偏爱打磨技艺、以成为匠人为目标,并把所有决策的权力和风险都交给管理者);高级管理人员应该了解一线业务状况,但却不应该直接插手一线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在技术问题上必须尊重专业人员,哪怕他是非管理层的技术员,否则必须为可能的后果承担完全责任(这一点我倒是在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里看到的);明确的授权是必须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有相应范围(或专业领域)的自主权和权威性……
太多太多启示,无法在一篇短文里罗列了。
不知道仅官兵有别这一点,你是否能同意:在消除阶层即为正义的今天,术业仍然有专攻,官兵应该有分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