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还是ACT?这样的选择生活中会有很多,比如:出国还是留学?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普通班还是国际班?现在又来了,SAT还是ACT?以后还会有东海岸还是西海那?康奈尔还是哥伦比亚?工作还是回国?等等
首先,我想说的是面对每个家庭的选择,父母都是负责任的,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资源、甚至后十年的发展前景都悉数摆在孩子的面前,替他做出无悔于人生的明智决策。但回头看看,在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那些所谓的重大人生决策,您是否有今天面对孩子的选择时的状态,慎重的、紧张的、焦虑的。而在您的人生中的第一个由您自己做主的重大决策发生在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时间,发生的越早,相信您对自己人生的满意度会越高,这跟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不一定是线性关系,但一定也有某种必然联系。原因是,当孩子拥有了选择权,他同时也拥有了自主决策的能力。那么,
一、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选择,应该具备哪些心态
1、你弱,他/她才强
举一个SAT香港考试团学员的例子。
发团前,一位妈妈拉着老师细数了她儿子的各种问题,自理能力差、经常丢三落四、没有时间观念等等,按照这位妈妈的描述,带队老师已经在自己的名单上做了特殊标注,并安抚这位妈妈说,我一定会在整个行程中盯紧他,并每一个重要节点多次提醒和督促,请家长放心,实在不行我到了香港我就把他港澳通行证收了,只要他不把自己丢了,他就能正常考试,正常回来。
于是发团了,这孩子报的还是个5天团,这个孩子的表现出乎带队老师的意料:他主动帮老师集合队伍、点名,自己的事情都料理得很得体,完全没有需要老师额外的关注。并且在回团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团的同学的行李落在酒店,由本团的带队老师帮忙带回,这个男孩看到带队的女老师一个人拿两个大箱子,主动上前来提供帮助,并最终由他落地以后联系行李的主人,把行李交到那个同学的手上,并给老师发短信说,已交接请老师放心。
在给家长的反馈电话中,带队老师跟这位妈妈说,您的儿子很棒,我非常感谢他,这次去香港他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没有发现他在这几天里有自理能力差、时间观念弱等问题,相反,他非常有同理心且愿意主动提供帮助。我太喜欢这个孩子了。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也一定对这次香港考试的行程非常满意。如果说他的收获除了考试本身,一定还有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都说知子莫若母,但为什么妈妈的描述和孩子的表现判若两人?心理学家发现,除了妈妈了解孩子以外,孩子也是最了解妈妈的,甚至更加了解妈妈。孩子出生的时候脐带剪断了,但心念还在,人这个物种太神奇了,人是唯一必须长时间有人哺育照顾才能生存下来的物种,所以对父母情绪的觉察就是他的天性,他要指着这个人活下去。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懂得察觉你的情绪变化?所以,对于父母的需要,孩子是最了解的。以上案例的妈妈需要的是什么呢?是被需要,被她的孩子需要,她以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她需要照顾这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所以她看到的是这个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她需要的是每次提醒孩子按时起床,所以她看到的这个孩子时间观念很差;她需要的是提醒孩子孩子这个带了吗那个带了吗?所以她看到的是孩子丢三落四。事实上,一个孩子对于父母的需求,在3岁以后就逐渐下降了,尤其在7-12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习惯样成的关键期,但对于一个15--17岁的青少年来说很多妈妈做反了,3岁以前给的关注不足,孩子大了以后拼命想弥补。却不知,现在正是你该慢慢撤出的时候。总之要记住,你弱他才强。此处不仅指妈妈,对于家里是男孩子的家庭,青春期以后父亲的适当示弱,更加重要。
2、越控制,越失序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我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我从小有个习惯,特别爱脸红,就是人常说的脸皮薄。而且我这个人共情的能力很强,强到我同班的同学因为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我也会坐在旁边脸红。也是没SEI了。而且我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我通常能够预见到我可能要脸红,我拼命想控制但这样脸会更红。直到有一天我放弃了治疗,红吧,我也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我被治愈了。这就是越控制,越失序。
这只是说控制的负面结果,但我非常能够理解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中的那份焦急,可能很多的父母也知道背后的问题,因此你的控制往往也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已。但我想强调的是你有意识的控制孩子,和不自知的控制孩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样也是新东方学员的一个案例,新SAT班上一个上课表现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学校成绩和排名也很好,学习习惯也不错,考试前父母和孩子本人对首考的期望值很高,目标分数1300左右,结果孩子考了1100,其实这在SAT考试的首考中并不能说是一个很糟糕的成绩,因为你看到所有高分学员的成绩绝大部分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逐渐提升取得高分的。而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或者分数过于具体,才会导致孩子发挥失常。这个女孩考试出分后,好多天在班上一改往日常态,不再跟同学说话、不爱跟老师互动、课上课下闷头看书,明显是她自己也对于考试的结果很难以接受。当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刚遇到挫折,并不是坏事,比如这个女孩,如果父母或者老师能够给她更加积极正向的引导,会有利于提升她的逆商,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太珍贵了。但我们今天想说的是,如果这些挫折,是为人父母亲自设立的,那就太没有必要了。孩子可以通过认识世界、认识更多的优秀伙伴去衡量自己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但不是通过达到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去实现。
说到新SAT,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托福100+了,SAT就应该取得很高的分数,但这并不是绝对相关的,比如很多孩子就是口语听力很好,但词汇阅读较弱,那么到了SAT正好是考察重点,短时间内分数提升慢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对于像控制又不能做太过,为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一个办法我屡试不爽,就是换位思考。孩子没有做过父母,但父母们都做过孩子,如果您真的在家庭教育中有控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的习惯,那您可以回忆一下,在您的成长经历中,是否也有一个控制型的长辈,而被控制的那一刻您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是怎样的?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当时都是听爸妈的呀,请记住,我说的不是反应,而是当时您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您了解了当时的自己,您的孩子就不会再觉得您不理解他了。
3、别让你的见识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天花板
您是否担心,您了解的是对的,甚至是全面的?
您是否想过,今天面对SAT、ACT的选择时,老师们讲的很清楚,但未必能全部消化掉,并理性的分析给孩子听。那日后面对留学专业的选择、论文的选题、职业的定位时,您确定您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成为各个领域的通才,或者随时都能找到像韩冰、蔡瑞老师一样的专家寻求帮助吗?今天的课程家长们听得非常认真,笔记、拍照,一定是想这个要回去给孩子看。但一切信息的传递都受沟通“漏斗效应”的影响,可能从老师到家长到孩子的这个传递中,信息就剩下不到一半了。
所以,千万别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事事都需要父母来操心。是不是你没有给他自己了解的机会。更希望今天的讲座回去后,千万不要说这样一句话“新东方的老师们都说了,你就是适合SAT,我都给你选好了。”
4、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使用他的语言体系、理解他的思维方式、了解他的心头好
2)认同感。行为的认同、成绩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情绪的认同。人和人相处,往往出现分歧的不是A或B,不是对或错,而是认同。这一点在婚姻生活中最为明显,面对孩子也是一样。有时候孩子受到挫折,他可能只是需要你对他的情绪表示认同而已,他并不是想听你说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说教时,很抵触。你也会感觉道理他貌似都懂,但就是要扭着来。就在于认同感差,而且,青春期是刚刚人第二次行程自我意识的时期,开始思考我是谁,生活为了什么这些问题。第一次是婴儿期,那个时候baby觉得我跟妈妈是一体的,妈妈就是我,甚至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跟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此刻的青少年,非常需要以什么标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内在体系的引导,孩子很容易把自我的标志外化,比如发型、衣着等。他们喜欢一切可以证明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跟从前的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其实他们内心很彷徨,甚至煎熬。如果你还记得起你年轻时候的感受,就更应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一份体谅。
不要总是,我年轻的时候成绩可比你好多了,不信去问你姥姥,我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
不要总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从来不需要家长催促,作业写完了才玩。您那时候才多少作业?现在孩子的,光学校的就够多了,还要加上TOEFL、SAT,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说实话真的很辛苦。
我相信有很多家长心里是特别心疼孩子的,但很少有家长敢于说出这些事实,为什么?因为怕他们松劲、怕他们骄傲。你不断的去拉紧他的橡皮筋,结果就是孩子的被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很差,橡皮筋拉得越长,孩子离你越远。
二、具体应该怎么做
1、跟孩子一起分析优势(S)和劣势(W)
一定是孩子主导,家长补充。同时也是一个帮助孩子强化优势能力的好机会。
2、不同考试的机会(O)和挑战分析(T)
前面老师都讲得非常详细了。
3、孩子自己的爱好、倾向和原因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是变化的、是有情感的,所以,测评结果是孩子现阶段在学术能力上的反应,具有参考价值,但到底该选择什么,没有任何一个测评可以给你答案。
比如,我们有这样的案例,A同学,测评结果是孩子适合ACT,但孩子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在准备SAT,孩子觉得自己非常需要一个学习氛围,她缺乏一个人备考ACT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是这个理由,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
另一个同学B,测评结果也是SAT,同时,他们学校的学生也都选择SAT,但他就是要选ACT,因为,他觉得我就是要跟其他人不一样,我9月去考试,其他人都挤到10月去香港,人那么多,我就是觉得ACT好。
另外,人大附的学生在SAT改革后比较早就开始了ACT的学习,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选ACT,这个学生群体的特点是,他们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更喜欢张扬个性,不仅是我跟别人不一样,还有我们跟他们不一样的心理状态。
这些都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个人建议,如果你家有一个相对比较有主见的孩子,如果他能说出让你都觉得有比较明确的立场,尊重至少是认真倾听孩子心中的原因,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4、父母给出自己在面临选择时,通常是怎么做的
不管是从人生阅历、社会地位,我们能给孩子的经验太多了。但你发现当你公司里的一个90后新员工来想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你给出前辈的指点,小新人会非常感激,把你当做人生目标。但偏偏家里的这个熊孩子,你想把所有的经验告诉他,但在他眼里,你是在唠叨。
为啥呢?我想你通常是这样开始的: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或者,你这样怎么能行呢?或者,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没记性呢?诸如此类。
从今天开始换一种方式,用我们在英语里常用的虚拟语气:If I were you ,…
如果我是你,因为我不可能是你,所以是假装的。
如果我是你,是一种委婉的建议,而非强加的命令。
如果我是你,你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决定权在你。
但请注意语气,有些妈妈上来的确是这个句型,但是变成:如果我是你,我TOEFL早就过百了。这是鄙视,不是建议。请参考。
比如,您可以给孩子讲,您上学的时候在文理科分科的时候,是如何选择的,以及原因。或者工作中的一个机会,是如何选择的,以及原因。如果你当年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是被迫选择的,不管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迫于社会的歧视,你都是有感受的,那么这时候拉近亲子关系的黄金时刻到来了,看着娃的眼睛,跟他说,“妈不想你想我当年一样被迫做出违心的选择,我希望你选一个你真正喜欢的!”就像我妈,在我当年交男朋友的时候,她对我说的话:选一个你喜欢的。那一刻我的感受是,我妈真爱我!这个我喜欢的,现在是我老公。
5、让孩子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并陈述理由
只要你在这件事情上稍往后站一点,适当放权,压力马上就扛在他自己的肩上,他立即知道自己要对决定负责任。至于这个决定是否合理,通过他陈述理由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听他讲理由很重要。通常情况下,您此时要做的就是给出认同,参考例句:我觉得你在面对**选择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只是你觉得自己决策的经验还不多,需要爸爸妈妈帮你把把关。对于你的选择,我们非常支持,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我们随时都可以。
三、日常亲子沟通中的常见问题
比较突出的亲子沟通现状:彰显个性的年纪、强调需要私人空间、喜欢占领道德高地、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导致亲子矛盾、沟通不畅的一些具体特征。但这些问题每一个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都是个很大的话题,包括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是怎么想的,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等等。时间有限,我就结合我在新东方面对的诸多学员和家长,最突出的问题,谈两个小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期望+具体化+低评价
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且绝大部分家长都说过这样的话:我家的孩子特别聪明,但就是不用功/认真/努力。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以我家孩子的资质是应该上清华北大的!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也很容易理解,但如果高期望的同时还具体化就很可怕。
我认识的一个初三的孩子,去年4月就不说我去上学了,妈妈非常着急,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实上原因要追溯到很多年以前,在这个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家附近有一个很有名的高中,每次路过这所高中时妈妈都要跟孩子说:宝宝,这是最好的中学,你以后就要去这个学校读书;一直到孩子上了小学、初中,这个妈妈一直在持续强化这所重点中学的事情,等到了初三,妈妈的期望和目标马上就要见分晓的时候,孩子不去上学了,因为他的妈妈期望了九年,一旦考不上怎么办?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这就是高期望的同时又将期望具体化所带来的后果,孩子越小被具体化目标影响的后果越严重。
那什么又是低评价,这类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妈妈带着孩子来面谈,不管孩子在场与否,几乎全部是打压。这孩子的听力实在太差了!我当年考TOEFL的时候比他分数高多了,他根本就不背单字,这怎么能行呢。学习自制力特别差。。。其实这些字眼在我听起来都是很刺眼的词,我很心疼孩子,高中生,高高帅帅的,对老师言辞表达很得体,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弱项是什么,但他更需要认可,这个认可老师可以给,但效果远不及家长给的万分之一。
我私下跟这位妈妈说,我非常能够理解你的焦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下次再进行这样的对话时,你如果能先关注一下孩子的进步,稍加认可,再提出他需要改进的方面,效果一定会更好。这么大的孩子,最爱面子了。我想你心里是明白孩子是有优点的,只是怕他过于松懈,不能抓紧时间学习。因为,如果他真的像您描述的那样,那您就让他在国内参加高考,随便上个大学就算了。同时,如果您一直持续这样给孩子低评价,他会自动强化这些负面评价,认为自己真的就是这样,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也很正常。所以,高期望×低评价。
2、该不该夸奖和如何夸奖
那么不能低评价,能不能高评价呢?很多心理学学者对此说法也不同,有一派主张夸奖,也有一派不主张夸奖。前些年有一句话叫: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只能说不够全面,因为,我们也眼见到很多被夸坏了的孩子。这类孩子,整天生活在夸奖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是个天才”等等,首先我想请问各位家长,这样的夸奖,对吗?不对。那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被这样夸奖长大的孩子,多数生活在幻觉里,幻觉就是他只知道他很棒,但他不知道他棒在哪里。突然有一天,周围的同学比他强,他受不了了,很多孩子因此做出过激行为。还有的孩子,认为我是天才,所以我就一定能考好,我不需要那么刻苦,我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必须被夸奖,才能做事情,就像海洋馆里的动物,如果有一天夸奖不见了,他们的支持体系就消失了。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夸奖?前面说了目标不要归于具体,但夸奖正好相反,越具体越好。
比如:前面的一个话术:我觉得你在面对**选择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只是你决策的经验还不多,需要爸爸妈妈帮你把把关。
再比如:我发现,你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很强,你能很快分辨出这两种设计的区别。
有时候很小的事情未必一定要上升到能力范畴的高度,可以很具体,
比如:你今天帮我收拾屋子,我好开心,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你居然连犄角旮旯都擦了。
这样的孩子,日后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分析、判断、决策能力、观察能力、细致细心上。同时,在他们的属性中正向强化以上能力。
当然,你不要夸的那么浮夸,比如他这次真的就考了60分,你还要硬挤出一个夸奖来。孩子也不会相信。言之有物的夸奖,就是好夸奖。相信各位好妈妈们一定能用智慧的眼睛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好像,你们一定都觉得你儿子最帅了,哈哈!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可以夸一夸,但不要经常夸外在特征。记得,前面我们说过,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将自我的定位放在外部特征上,还是要更多的内化特征引导,更有利于帮助他和您自己平稳的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今天,我们从选择讲起,其实最终想分享给各位家长的是在孩子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整个社会浮躁的氛围下,如何正确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无论是我所学发展心理学理论,还是在新东方看到的诸多亲子案例,绝大部分需要调整心态的是我们做家长的,相信你们的孩子都是天使。要说什么才是成功的亲子沟通?还是以SAT和ACT的选择举例,应该是这样的:孩子自己了解了两种考试的具体特征,并对于自己的优势也有初步的判断,但觉得这个选择对于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来向父母求助,看自己的选择是否客观合理。这才是最理想的亲子沟通,无论孩子最终选择的是SAT还是ACT,他都已经学会了如何在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做出合理的选择。而对于我们在坐的家长来说,告诉他选什么是正确的,远不如教会他该如何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