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上个星期又去了一趟迪士尼,和之前的体验一样,给我一种愉快和放松的体验,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点,首先是它的整洁程度,无论是园区道路还是园区中的流水都很干净,让人很舒服;其次是声音的应用,无论是室内的游戏(比如《Tron》中科幻摩托的声音),还是室外的绿化(比如各种热带雨林的动物叫声),都通过声音来更好创造体验;最后是游戏的仪式感,比如我最喜欢的"飞跃地平线"和"加勒比保障船”,每次正式开始游戏的时候,都会通过长长走廊的装饰和陈设来营造氛围。
本文不是为了分享迪士尼的体验,而是很好奇,它是怎么做到老少皆宜,让大部分人都能在此体验到欢乐的?为什么关心这个话题?因为我的职业对象中(汽车声音),好坏与否,很大成分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如何通过设计创造一种好的情绪体验,我想肯定前人有研究,且有一定的相通性。
而迪士尼所创的这种体验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的,但是他能够让大部分无论是小孩和大人都得到一个比较快的体验过程,而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我不知道你的工作性质是什么样子,在我的工作当中有很多的成分是偏主观的,因为我是做声音的,所以的话人们对一个声音的喜欢程度其实有很多是一个主观的成分,就像我做声音设计一样,同样的一个声音,有的人可能觉得好听,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好听,有人可能觉得有特点,而有的人觉得这个声音是比较普通的,那么如何让这种主观的东西能够去满足大部分的情感需求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受到一些启发。
基于对这样的一个思考,本周阅读了唐纳德.诺曼另一本书《情感化设计》,我理解它的核心就是:
如何从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影响人们的情感。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认知赋予事物以意义,情感赋予事物以价值。
通过设计影响人们的情感,其实就是改变事物价值的过程,本文我的阅读心得,供参考。
1 情感化设计的3个层次
书中介绍了情感化设计的3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在介绍三个层次之前,先分享书中提到的作者的一个经历。
有一次,诺曼的朋友带给他一套机械制图工具,他看到后第一感觉特别的美好,因为它的设计非常精致,而且这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美好的时光,但当进一步反思的时候,他又感到一丝忧伤,因为他也想起了自己当年使用这些工具时的痛苦经历。
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工具了,因为现在通过电脑软件,可以更容易实现当时的功能和目的。在这样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当中,就包含了作者想要阐述的"三个不同层次情绪设计”的理念。
当他第一感觉拿到精致的工具时,那种视觉、触觉上的刺激,会激发你本能的好感(本能层);而接下来对过去美好和痛苦的回忆,其实就进入了反思层;最后,书中没提,但是我推测其隐含的一层(行为层),这个原始工具和现在计算机工具,实现相同效果的便利性差异。
我们对这三个层次展开说明:
1.1 本能层
什么是本能层?吃到美味的食物,住在安全舒适的地方,见到大自然的美景时的愉悦;见到凶猛的动物,站在无防护的高处时的恐惧,这些情感体验都是本能层次的。
在本能层次上进行设计,核心就是基于自然的法则,从“五感”的角度设计来影响人们的情感。比如为什么大部分饮料都是甜的?因为人类进化中,甜食意味着更多能量和存活率;比如为什么人们普遍喜欢对称的美?因为在自然法则中,对称常常也意味着健康,意味着更好的基因。
而在五感中,视觉又占据了绝大部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设计都是服务于视觉的,比如汽车的外造型和内饰,电子产品中的UI设计等,其次是听觉,高档豪华汽车特别重视开关门的声音,因为厚重的声音意味着制造精良和安全,而哈雷摩托则通过发动机及排期系统的轰隆声来激发用户。
1.2 行为层
行为层指的是我们在使用一个物品过程中,它所给到我们的体验,它主要包括:功能,性能和可用性。
功能:能够完成什么?比如手机的相机可以拍照;
性能:完成的怎么样?同样是拍照功能,拍出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可用性,在“《ISO9241/11: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中,对可用性的定义是:
一个产品可以被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情况中,有效、高效并且满意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会发现,可用性的关键就是要考虑到人的因素,也就是好不好用。
关于这个层次,因为它主要是产品被使用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常常很难通过前期的调查问卷去了解用户的需求。而需要观察用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去发现使用中的不便,比如说在汽车使用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情形:锁车后,发现车窗没有关,怎么办?以前需要用户重新进入车内把窗户关掉,再锁车,而现在可以通过监测锁车,发现窗户没关,自动的把窗户关闭。
甚至有些需求,用户自己没有想到的,但是一旦你设计出来之后,他发现就是他想要的。而这更需要对用户使用过程的洞察,比如我自己用印象笔记,经常需要拍纸质的文档和笔记,后来发现它有一个自动识别文档边框的功能,这是我很难想到,但是一旦有这个功能,我发现就是我想要的。
1.3 反思层
反思层,更多涉及的是产品所承载的信息文化,以及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产品所呈现的自我形象,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个人满足和记忆,简洁的讲,就是“意义”。
几年前我去过一趟美国,参观了好莱坞星光大道,在那里看到了很多电影名人留下的痕迹,而我有很喜欢电影,刚好在那个地方有卖“奥斯卡小金人”纪念品,当我翻到底座的时候,我看到了“Made in China”,我花了大概10美元买了一个,我也知道它的成本可能很低,而且也是我们自己造的,但因为是在星光大道,和几个朋友一起游玩时买的,它让我很容易想起那段美好的旅程,它给我的意义不只是一个仿制品。
而且,反思层也是产生更高级的感觉和情感的地方,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甚至能够带来美感。比如交响乐,如果你不了解它,其实你很难欣赏它的美;参观一些历史文化古迹,如果你没有相关历史知识,你也是很体它给你带来的震撼和“穿越感”。
上面三个层次,都是从情感体验出发,一个事物给我们带来的体验也常常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甚至能解释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
为了研究豪华车的声音,我们租了一台劳斯莱斯.库里南,以这个车价格, 我认为它的声音(本能层)应该是极致,但让我有点所望,甚至有些地方我认为如果放在一般的车上,绝对是抱怨点,包括它的一些其它设计,让我和我的同事都感到不值这个价格。
但是,我想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层次,真正买这个车的人,别人看重的可能是第三层(反思层),一个成立于1906年的豪华汽车品牌,它本身就象征着豪华和高端,即使第一层(本能层)差一点,也掩盖不了第三层对人们的影响。
2 人人都是设计师
除了上面的三个层次,诺曼提到的一个观点很受启发:人人都应该,而且可以成为设计师。
这里的设计师不局限在特定产品的设计,书中有个精辟的描述,我觉得写得很好:
我们都是设计师,因为我们必须是。我们在生活中会取得成功,也会遭遇失败,会收获欣喜,也会经历悲伤。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构建自己的世界来给予自我支持。某些情境、人物、地点和事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情感,这些都是我们与自己、与我们的过去和将来的联系。当某物品能给人带来快乐,当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与它互动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的地位时,我们就拥有了爱。设计是这个方程式的其中一个部分,但个人互动才是关键所在。当某件物品的特性使它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不管是因为它的美观、它的行为还是它的反思成分,爱就由此产生了。——《情感化设计》
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接受别人设计给我们的呢?因为专业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好看的,好用的产品,能满足第1和第2个层次,但是他无法去创造个性化的,让我们感觉与之密切相连的产品,这些必须是自己动手的,只有你知道那些东西对你来说对你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
2.1 营造环境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营造自己周围的环境,我和我的合伙人公用一个书桌时,每次她使用时,上面总是摆满各种东西,可能这是让她舒服的方式,而我使用时,总会清理所有,只留下我必须的工具,因为我喜欢简洁和清爽,而她在另外方面又做的很好。
我们前段时间刚搬家,新的住处整体还挺不错的,但是餐桌有些差,有些墙面因为时间的原因,也有些斑驳,于是她立即购买了一个新的餐桌和墙纸,我开始觉得这样太费事了,但经过一番整理,立马感觉温馨了很多,这是一个典型的设计。
你也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营造环境空间,比如你的办公区域,你的学习区域等。
2.2 选择物品
设计的本质之一就是挑选,比如设计师设计产品时,很少自己创造颜色和材质,而是从众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和组合,虽然我们不会去设计具体的物品,但我们可以进行物品的挑选,通过选择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比如说你在买用手机的时候,你会用苹果,小米还是华为?你在买汽车的时候,是燃油还是电动?在吃饭的时候,是日本料理还是重庆火锅?每一次的选择就是在呈现和定义自己。
2.3 设计自己
最后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用设计的三个层次来设计自己这“产品”,当然把“使用者”当做他人。
本能层,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外表和谈吐,让别人觉得愉悦还是反感?你会让自己保持一个匀称的体型,干净的着装吗?你会呈现出积极,阳光和谦和?还是无所谓,反正这就是我的本性,我的观点是,如果你不是大人物,已经不需要靠自己的外表来呈现魅力,还是需要保持干净整洁,给别人友善的交互界面。
行为层,在社会协作网络,特别是公司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能,如果从行为层的三个细分角度看,就是:
功能:“你能做什么?”
性能:“你做的怎么样?”
可用性:“你好不好沟通?愿不愿意做?”
反思层,我所传递的一种价值观是什么?信念是什么?是否有品牌?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塑造了我们给别人的感觉,是传递正能量,靠谱,还是比较丧? 就像前面营造环境和选择产品一样,我们选择和什么人共事,其实也是在营造自己的环境,同时我们也是别人环境的一部分。
3 总结
情感是很主观的,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至少可以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进行透视,这三个层次共同作用,影响了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情绪感知,也为我们进行情感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可以从选择物品、营造环境和设计自己三个方面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