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川地震
撒冷之地(三)

撒冷之地(三)

作者: laipeiyuan | 来源:发表于2014-05-12 13:20 被阅读31次

    下篇    旧北川

    个人觉得本次社会实践最该多花点些时间的地方是旧北川(北川地震遗址)。但我们的社会实践总是处处有奇葩,所以这个最该久待之地我们并没有任何的停留。

    仓促离开的原因说出来有些滑稽搞笑:带我们去新北川的司机说旧北川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到处都有摄像头,开车经过不收钱,但如果下车参观拍照被摄像头发现就会有人来收钱了。司机为我们着想,他只是开车带我们在旧北川沿路跑一圈,然后直接前往新北川。

    整个地震遗址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大门,这里只是纯粹的废墟,荒无人烟,真不知道那些坐等收钱的老大爷老大妈们会在哪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全神贯注地看着监控录像。当然,我更不相信中国旅游部门已经强大到了能用监控摄像头来检查逃票的地步,还更别提参观灾后遗址收门票会不会引发社会争议······那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司机这种明显欺负我们智商的行为我只能理解为他急着收工想回家吃饭。

    说这里最值得久留,其实只是因为我喜欢这种身处废墟的感觉。在这里,一片荒凉阴霾之中,很容易保持一颗寂静的心。很抱歉的是,面对所有的残垣断壁,残砖废瓦,我感受到的并不是哀伤,也全然无法令大脑去回想四年前的惨烈,有的只是静谧,甚至是静谧带来的惬意。

    我没有拍照,甚至没有很方便地在车上沿途录像。因为感觉这样的场景只能用双眼去记录,如果转化到二进制的世界里,似乎一切就变味了,再高的像素也会失真。    

    非常遗憾不能在这片废墟之中随意走走。如果真能行走或静坐在这样的废墟之中,耳机里放着Nirvana的歌曲或许将是绝配。柯特·科本幽暗窒息的吟唱和阴惨绝望的曲风本来就来自废墟,来自他的出生之地——美国小镇阿伯丁。这个昔日繁华之地一旦再也没有了可供利用的矿产,就在一夜之间被毫不留情地废弃,留下来的人只能瞬间陷入压抑的荒凉和绝望当中。在斯蒂芬·金的小说里,多的是这种地方,例如,撒冷之地。

    似乎每个中国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工业区,那里集中着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建材厂、化工厂、冶炼厂、制造厂。在那里,你找不到一棵树、一片草,只有随处可见的黑灰污水,以及那种随意搭建的房屋。当然,还有和这种环境相呼应的人群:他们出没在网吧、台球室、大排档,或者盯着一张贴在墙上的广告看了又看。和人群的渺小卑贱所对应的,是那些高峻的烟囱,是那些赤裸着的没有丝毫装饰的铸造厂、印刷厂的车间,沉默着矗立在灰白的天空之下。

    我对于废墟莫名的亲近感,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废墟,像艾略特的《荒原》,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是一片荒原,现实生活又岂能不坍圮荒落呢?现在突然把熙攘拥挤的人群抽空,没有了喧嚣吵闹,重新拥有广袤的荒凉,自然会感到舒心的惬意,甚至企图一直保有这样的境况。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专门探讨废墟的文章,当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那位坑爹的司机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这片废墟其实并不是北川县城的全貌,因为所有建筑的一二层楼已经被地震吞噬,深深地埋入地下。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所有建筑第三层及其以上的模样罢了。

    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封底有一段话,出自他的另一部小说,我把这段话放在这里,作结全文——  

    “这时格雷罗居民区特别像墓地,但不像1974年的公墓,也不像1968年的陵园,也不像1975年的坟场,而是更像2666年的丧葬之地——一个遗忘在死者或未降生之人眼皮下的公墓,一个想忘却一点什么,结果却遗忘了一切的死亡眼皮下的公墓。”

    2012.8.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撒冷之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gr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