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首诗文,回肠荡气;紫藤萝瀑布的劫后重生,馥郁香满春天,诗文内容启示我们,人生永远有路可走。
壹|理一段过往的心路历程
1075年38岁,正是男人年富力强大干事业的好时机,牵黄擎苍,弯弓射虎,睥睨四方,何等的豪情四溢,但是我们依然隐隐读出了作者不被重用的不甘与委屈。
1076年,39岁的苏轼明月夜像弟弟,他俩亲如手足,是兄弟,也是知己,即使距离很近,却八年未曾相见,人生有多少个金子般的八年,让人朝思暮想,只能徘徊问天、问月、问人生!豁达中也有无奈。
1083年,46岁的苏轼连遭变故,少年及第,芳华无量,却不料一下由人生的巅峰跌落谷底,到黄州已经四年了,那些从前汲汲名利在身边的人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下同样发配流离的张怀民,此时明月在天,二人在月下徘徊,独抒性灵,心有戚戚。悠然中更多通达。
三首诗文,写出了他面对人生种种不如意,逐渐从意气风发到豁达开朗的心路历程,直至到最后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个意气风发的苏轼不见了,而东坡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重生。
贰|教一种独抒性灵的方法
把苏轼的三首诗问放在一起,是很好的群文阅读的尝试,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三首诗进行比较阅读,难能可贵,比较异同,从内容、情感、结构上进行比较选点非常好。内容简单不用赘述,我问一点,学生何以能把情感探究出来?通过什么呢?
我们来捋一捋,看看有哪些?1.字里行间表达感情的的词语;2独特的意象所形成的意境,让一切景语皆情语;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搜集诗文背后的背景;4典故本身也隐隐地在表达难以启齿的情感,不被重用的何止魏尚,还有那个心有戚戚的作者呀;5抒情议论句里有情感的表达,或直露或隐秘;6描写句,左牵黄右擎苍,豪情满怀的作者呼之欲出;7写景句(比喻句)盖竹柏影也,竹柏独特的意象——竹子有气节,柏树耐干旱,耐贫瘠、耐寒冷,始终绿色苍苍。通过这些,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来推测情感,教给学生方法呢?
再说结构,《记承天寺夜游》是不是先记叙、再描写、再抒情中有议论;《密州出猎》是不是这样的结构?,《水调歌头》略有点点不同,这三个理出来,那么古诗文是不是大体都是这样的结构呢?《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是这样吗?那么我们教会学生一种写文章的方法,给学生一种规律,记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升华,教给学生规律或者大概念,授之以渔。
叁|搭一座物志相通的桥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那么是不是也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这样的结构呢?
文中描写处细腻、传神,写出了藤萝的生机勃勃,充满着无法遏制的春意盎然,这春花烂漫的景象让作者回忆十几年前的紫藤萝,遭受摧残几近毁灭,却在这春天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呈现出明媚的色、淡雅的香、浩阔的势、惊人的美,这是劫后余生生命的涅槃,这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汩汩力量。
而这一课引人思考的是,托物如何言志?怎么托物来言志?物和志之间有何关系呢?随便的物都能言志吗?
他们之间需要桥梁,也就是物和志之间要有相似点。紫藤萝劫后余生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弟弟英年早逝离开人间,我们也要像紫藤萝一样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至此才有最后的议论抒情句水到渠成: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物里包含作者的志,这样,白杨树就抒发了矛盾对西北军民不屈抗日志的赞美;莲花就写出了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志;陋室铭就写出来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志,海燕就写出了高尔基渴望战斗不惧风雨的志。
教一文,知一类,这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类文阅读,反三归一,让学生习得知识。
肆|换一种新颖的教法
苏轼的三首诗,我们能否换一种教法,这样设置情境:
假如国家文化馆要推荐唐诗宋词给外国人,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你特别想把苏轼和他的作品推出去,你选择了三首让同学们鉴定。布置这样的任务:
1.这三首诗文能否体现苏轼独特的个性,请同学们梳理并品一品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
2.老外不理解诗文的情感,他把诗文发在朋友圈内,请你在后面回复 教他了解诗文情感的方法。
3.老外觉得这三首诗写的差不多,他只想选一首,请你帮他探究这三首诗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可从内容、情感、结构中任选二个角度来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