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推翻一个既定的思想真的是太容易了。
举个例子,跟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父辈那一代人,每个人心中都被牢牢灌输进你要肯吃苦、能忍受的执念,吃不了苦受不了气就是原罪。今天呢,前几天一则关于年轻人熬夜加班的刻苦精神的公益广告在网上被人大肆诟病,这是价值观的成长和改变,我们这一代人的原则是:我吃的了苦,但我不会白白吃苦,被人压榨。我们早已不是共和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了,为社会奋斗的同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回报必不可少的。在我看来,这是正确的成长和改变。
还有个例子,几年前老师还是辛勤的园丁,是成长的引路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职业一直被刻意赋予一种神圣的光环。那时候要是传出师生矛盾或者老师和家长的矛盾,舆论绝对是一边倒,孩子不懂事,家长更不懂事。但在今天,老师终于从神坛上被拉下来,人们恍然大悟,老师也只是一种普通职业,和居委会宣传鼓励生育政策的大妈一样,没什么特别。所以当他们犯了错,我们也要客观对待。
但这种转变往往都来的太快了,我们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光去接受的东西,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在短短几天甚至几分钟内被颠覆,就让很多人都难以适应。所以当再次遇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这种字眼,我们往往都先委以鄙夷,然后举出一大堆例子说这个社会如何压榨个体,失去自我。再遇到师生矛盾,先入为主的想法总会是这肯定又是一个没有师德的老师欺负学生。
你看,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表达观点总不会错对吧。不会错这个处事原则千年前叫中庸之道,已经传承太久了。今天的社会变的太快了,我们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多到没时间去思考得到自我结论,所以我们都跟着舆论大势走,总不会错的。但如果静下来,一味任劳任怨的确不可取,但刻苦勤奋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老师的确只是一份普通职业和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样,但我们也有报表做错,客户流失的工作错误啊,为什么他们犯了错就要被无限放大呢。
说回电影,被狗十三在网上的声势影响有一阵子了,但我不太喜欢这种所谓的写实青春,说实话国内的青春电影真的失望太多次了。但最近老和家里人谈起教育问题,所以晚上和母亲一起看了。开头给我的感觉很惊艳,朴实的西安话倍感亲切,主角没有刻意的明星脸,张雪迎的普通女孩形象很舒服。跟我妈说,你看我们这代九零后,你们的教育观点之一:家长都是为你好,我喜欢物理你偏让我学数学。观点二:你是我养的,说不通我就直接帮你做决定。画面一转又是观点三:爷爷奶奶总是更喜欢男孩,姑娘的名字何以随便取,男孩就得慎重。
然后呢,我就开始一路快进了,真的看不下去。以前的青春电影,清一色堕胎车祸辍学,这部倒是真没有,但太刻意了,刻意表现一家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矛盾,刻意塑造一个在家庭教育强迫下备受压抑想快点长大甚至幻想平行时空的孩子形象,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编剧是不是该去看看心理医生,你家的生活是不是矛盾多而平和少?你认为的正常生活是不是一辈子其乐融融父慈子孝?我经常跟人说的一句话是:何必呢!
看完电影我给豆瓣的评论是:家长是真实的家长,生活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但孩子却是臆想的孩子。
爷爷奶奶,电影里重男轻女的形象代表。但正如前面的两个例子,这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的变革产生的隔阂。但细心为孙子做每一顿饭,买孙子喜欢吃的螃蟹,和大多数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在我看来慈祥、善良。有人说十几年不喝牛奶的习惯都不知道,却总是给她喝牛奶,所以他们根本不爱孩子。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真的挺可笑的,我爷爷一直反对家里买房子,在他看来随便找块地盖几间房不就行了,我一遍遍跟他讲现在的房子有多重要,涉及到户口、社保、子女入学等很多问题,但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花那么多不应该的钱买房子。你看,他们不会用电脑,不会发微博,没体验过中国楼市巨大的变化,所以他们不理解。和电影里的奶奶一样,她只是觉得喝牛奶对孩子身体好,孩子只是不喜欢喝而已,但她不知道也不理解有的人真的喝不了牛奶。但我想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所要表达的也应该是前一种观点吧。
去年我辞职了,领导问我辞职理由的时候我说离家太远,领导说这是辞职最好用的借口之一,我说别人可能是借口,但我是真的,我想离家近一点多陪陪家人。不工作的这大半年里,我听到很多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第一次给爷爷奶奶过生日,认真吃奶奶做的每一顿饭,和爷爷像小时候一样喝茶聊天,只不过那时候是他讲给我听,现在是我讲给他听。
跟朋友说: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说教和所谓经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我而言,有些事不用急,例如前途事业,但有些事等不了,例如天伦之乐,三十岁的时候我可以去追求梦想,但三十岁的时候我可能就没有爷爷奶奶了。
父亲,看完的时候我想起一首歌,父亲的散文诗。孩子想要玩具而不可得的时候可能在想,爸爸不是个好爸爸,都不给我买玩具。但父亲没买给孩子玩具的时候可能会想,都怪我没本事,给不了孩子玩具。
电影里的父亲,强势、粗暴、还打女儿,几乎和所有我们的父亲一样。所以当看到的时候,我们总对号入座,想当年要是怎样,我现在也不会怎样。
请回答1988里有段戏是德善过生日,父亲却只在姐姐的生日上顺便帮她过。德善十几年来被父母偏爱姐姐和弟弟而总委屈自己的情绪终于爆发了,晚上父亲给德善补过生日,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哪有谁一生下来就能有扮演另一个人生命里重要角色的能力呢!每个人都是在独自成长,每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但每个人都只能借着前人的经验,去学习和理解,去扮演一个个必须出现在别人生命里的角色,所以都可能犯错。但那句话:父母总都是为孩子好的。我一直觉得,是对的。
以前我不喜欢和父亲在一起,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因为政策变动下岗了。但他认识的人很多,每次上街都能遇到熟人,人家光鲜亮丽,他灰头土脸。那时候我总说:能不能别去跟人家打招呼。
现在,我也能在巷子口和大婶们一起聊今年的咸菜腌的好不好,和大爷说谁家的孩子又出息了。
小的时候他也打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惹了祸,他拿着带刺的火麻草追着我满村子跑,晚上睡觉只能趴着睡,屁股上全都是被火麻草的刺蛰的红包,又疼又痒,以至于我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上中学的时候和别人打架,他说我没有你这个儿子,滚出这个家。
但他会在冬天把我的脚放进他的衣服暖,他每次来看我的时候总会买好多他觉得好吃的面包糕点,或许他小时候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这些吧。
你看,父亲已经在努力改变了,他把他儿时记忆里觉得最好的东西给我们,我们可以不喜欢,但要理解,改变错误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不要再去犯,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批判别人的不足带来的影响里。何必去想要是当时父母怎样我现在就不会怎样,为什么不想想我要怎样将来我的孩子就不会怎样,就像前面我说的,一个用了几十年形成的观念,在短短数天里被改变,总会产生一些极端的东西。慢一点思考,正确的可能性总会大一点。
电影里有个片段我很有感触,知道李玩喜欢旱冰,父母给她买了旱冰鞋当礼物。小学三年级,我也想要旱冰鞋,那时候几十块给孩子买个玩具,真的很奢侈。但我还是如愿以偿了,虽然没几天就被同学借去丢了,但至今都觉得满足。虽然我早已经对旱冰鞋失去了兴趣,但如果当时没得到,今天应该还会遗憾吧。大一的时候买电脑,家里人都不同意,怕耽误学习,但我妈力排众议给我买了。她跟我说:你以前跟我说过,我十几岁喜欢的东西,二十几岁可能看都不会看一眼,但遗憾会一直在的。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得,所以你需要的东西我都会尽力满足你,不让你的成长留有遗憾。
电影里父亲和继母努力理解孩子的情绪,生了小儿子后一直不知道该怎样跟女儿说,父亲为了赚钱在酒桌上跟人虚与委蛇,答应女儿去看天文展览却食言,这些都很真实,真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有很多与之类似的例子。有人说,现在这样说是因为已经经历过,站在上帝视角。的确,十几岁的时候,我也跟父母大吵甚至动手,大学的时候还因为跟爷爷吵架而摔手机。
在上帝视角看来,电影里十三岁的李玩叛逆、不懂事,奶奶做了饭不好好吃,狗狗丢了不听爸爸解释只会大吼大叫,甚至把爷爷推倒还只想着找自己的狗而不顾爷爷。于是,九零后的我们感同身受,觉得为什么家长不理解狗对于当时的李玩来说多重要,家长也感同深受的觉得,都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这好像是个死结,矛和盾的哲学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
于是很多人都说,要是我那时候我家里人怎样我就不会怎样,一大堆所谓教育专家跳出来,摆出一大堆数据说,家庭教育是导致孩子将来行为的决定因素。于是中国家长成了扼杀孩子未来的责任人,中国式教育成了原罪。
但我们这群自诩早熟的九零后,要问你啥时候开始懂事的,大多都会告诉别人,我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十几岁的时候又帮父母怎样了吧。长这么大,我奶奶只打过我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周末去同学家玩,两天没回家,回去后奶奶抄起笤帚就给我一顿揍。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家人的关心,但从此知道了出门要告诉家人去了哪,去干嘛。或许那时候奶奶要是不打我,只是说我两句,可能我不会当回事,可能后来我还会这样,可能某一次离家我出了什么意外,但奶奶打了我,我教训深刻,绝不再犯,成长后,这份教训变成对家人关心自己的体谅。
环境到底有多重要,小时候我淘的没边,以至于某个亲戚曾跟我妈:说你家孩子将来就是个进监狱的料。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小学的时候就跟所谓的混混交朋友,上中学后在外面租房子住,打架、上网、逃课、顶撞老师,那时候的所谓兄弟,很多辍学去混社会,后来就真的进监狱了。按这个道理,我应该也向着亲戚所说的路线发展,但幸好没有,过了青春躁动的年纪,我开始认真读书,上大学,工作,感谢自己,并没有成为一个坏人。
常常有人跟我说,谁怎样是因为单亲家庭因为以前受过什么。我一直觉得,人生而为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没有谁的境遇可以怪罪与某一类相似的原因。人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可能每个家庭都有不为人知的矛盾,可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难以言说的苦痛,但这不应该是你堕落的理由,因为你是你独一无二的,你环境的影响再大,成为怎样的人,选择权还是在自己手里。
电影里的李堂是与李玩截然不同的人,或许也应该是很多人心里理想的少年自己吧。她聪明、懂事、学习优异、体谅家人照顾妹妹。早恋大方喜欢,结束时干净果断,年少时该有的美好她都有,她是我们现在会说的别人家孩子,或许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吧。
弟弟年幼,是全家人的宝贝,拿晾衣架打伤奶奶,李玩想让弟弟给奶奶道歉,父亲却说孩子还小,没事,没人怪他。
结尾,年幼的弟弟被教练强迫学溜冰,一次次说我学不会我累想休息,教练却无动于衷,李玩在一旁冷漠的看着。我突然觉得整部电影应该倒过来看,如果电影想告诉观众,中国式教育家长和孩子相互不理解的种种矛盾和后果,那倒过来就是,小的时候家长一味宠溺放纵,孩子不辨是非对错,渐渐长大,孩子越来越不懂事,家长也越来越多不应该的严厉和管教。
有次我去堂叔家做客,堂哥跟我聊他儿子读一年级不好好写作业只能靠打,我说你何必打他,越打他越讨厌作业,再说了现在小孩子的很多作业根本没必要。
说到教育,很久以前我就在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不会给他找最好的幼儿园,报最贵的补习班,我不会要求他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懂事,小的时候,我只教会他善良和好奇。
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是不同的样子,三四岁的时候你要求他乖巧懂事,熟读唐诗三百首,那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想弥补年幼时天真烂漫的遗憾,还能有机会吗?
但有些需要刻进骨子里的品质,却是需要从出生开始就培养的,例如善良,教他善良,长大后他就会孝顺,会有责任心,会辨是非对错,会对社会有大爱。但现实呢,很小的时候踩死蚂蚁,虐待宠物,大多数家长都会像电影里的奶奶那样说一句,我孙子真有本事吧。
教他好奇,不去扼杀他每天无数稀奇古怪的想法,保持对这个世界无限的求知欲,或许未来的某天,他会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东西,真的成为科学家、老师、军人。现实是,很小的时候你喜欢涂鸦,你妈狠狠训了你,几年后却送你去了绘画辅导班,而那时候,你已经对画画深恶痛绝。
有天我给上四年级的表弟辅导作业,有道题是求多边形内角和,这是我高中时学的知识,老师要求预习的时候把练习册的习题做完。我说你们老师是制杖吗,预习就能做完练习题,那还要老师干嘛?况且这题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肯定不会做。
于是我跟姑夫讨论,能不能跟老师商量商量,别人家孩子咱管不了,但自家孩子,作业能作多少就做多少吧。姑夫说那样老师肯定会在家长会上当典型说的。
七八岁时你逼他写的唐诗,背的算术,他怎么都写不完,背不会,可能几年后只需要一天的功夫,他就全部掌握了。所以,何必呢?网上总有辅导孩子作业被气的生病的家长,甚至有的家长陪读顺便自己考了教师资格证。你气,因为你年纪比他大,很多你会的东西他真的不会,你考教资,而他还不及格,因为你的年龄阅历,让你的学习能力真的和他不在同一个等级上。
在想以后我的孩子上小学了,我会跟老师说别给我家孩子留作业,学习成绩下滑跟不上什么的后果,都由我承担。我可能会带他去植物园认识植物,会和他一起做手工,会跟他讲妈妈最近胖了半斤,心情不好,别惹她。
真的很烦现在的教育,小学的那点知识,学校里那么多时间还不够学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小学读的知识真的都是在浪费时间,真正有用的只是识字而已,所谓的基础打扎实,真的就跟传销组织告诉你,只要跟着组织一起努力就能赚钱一样荒谬。高中也是,大学也是。你看,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好像都跟上一阶段有明显的断层,所以很多孩子明明小学都得双百,初中却不及格,或者初中好的高中又跟不上。家长觉得是孩子没有以前用功了,开始越发严厉,孩子也开始觉得是不是自己比别人笨,越来越沉默寡言,这可能也是现在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原因之一吧。现在的老师,教学跟比赛一样,你留了半小时作业,我必须要一小时,你让家长必须签字,我就还得保证正确率。开头的时候我说,老师也是普通的职业,但教育学生是你的工作,关家长什么事,家长可以配合因为希望自己孩子成材,但没有任何理由为你的工作分担,任何一个职业都得有职业素养和道德。
也在知乎上发过帖子,西湖大学没有党委书记的模式有可能在全国高校中实现吗?上大学的时候跟同学谈的很多的一个话题是,如果我们学校行政化没这么严重的话,我们的大学生活应该会好很多吧。大学里的问题,课程混乱、专业划分混行政化严重、以论文论英雄这些,网上太多讨论啦。
无论教育的哪个阶段,都会有很多问题,但作为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尤其在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都极速变化的今天,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我们该理解孩子,也该理解家长,更应该相信,在自己面对的时候我们都能做好。
扯到家庭教育,之前邻居问我,给孩子报县里的幼儿园怎么样?我说很好啊,在村里隔三岔五就有人扯着嗓子骂街,城里总不会有吧。在他还不能自己辨别信息树立价值观的时候,看到什么就会学习什么。总有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说脏话。很多事不避讳孩子。拿孩子小没关系当理由,哪怕不会在性格三观塑造上带来很大的影响,但行为举止总是从学习父母开始的吧。很简单的例子,常常觉得某个人有气质,所谓气质,具象化的表现就是言谈举止,仪态行为,这些东西,你没有孩子自然不会有。
最后说说我的家庭教育,上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从没管过我作业做没做,只关心我吃饱了没,穿的会不会少,姑姑呢每次零花钱都给的比别的孩子多,后来两个姑姑跟我讲,哪家孩子小的时候没摸过大人兜里的钱,但你跟你姐没有,这就是我们给你两零花钱多的理由,真棒!至于我爸妈,二十多年一直对我实行放养政策,任何事只要我决定了,就会无条件支持。我跟朋友开玩笑,哪天我要是杀人放火了,我妈一定是递刀的那个,我爸是去公安局顶罪的,而且他们一定还会认为他们儿子没错,更棒!
说了很多,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家境优渥一番坦途,也可能经历挫折坎坷不断,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你想成为怎样的人,环境遭遇都只能影响你,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你自己。
对了,电影结尾说反对吃狗肉,想起某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我又想说,何必呢!你不吃关别人什么事,别人吃又关你什么事,弱肉强食的道理,不明白可以去补补动物世界。但我也反对那些虐杀狗只为吃肉的,人生而为人,可以将其他动物当作食物,但同样,作为动物它们有和我们一样的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