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语文必将大变革,老师家长务必关注三个点:
一、加强思维训练。
有些孩子会有这种感觉:课内语文折腾的翻天覆地,怎么到了考试中,感觉啥都没学啥都用不上呢?这就是思维能力没跟上。
随着大语文体系的建构慢慢成熟,中高考中的语文考试对于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力度也越来越强。
在今后的趋势中,语文考试会越来越侧重于包括逻辑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在内的抽象思维能力考查。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我常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距,是思维体系和内心力量的差距。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是,课内的语文教学和中考语文考试是有些脱节的,或者说难度是不匹配的。思辨能力的训练、批判性阅读的开展、逻辑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起码在课内教学中做得是不够的。
二、坚持通识教育。
现行标准下,课内的“硬件”——统一的课标、统一的教案、统一的备课,起码在小学阶段并不会拉开多少差距。而课外的“软件”——阅读能力、人文素养、思维培养、通识教育,差距太大太大了,这些直接影响到理想信念、思维视野、综合素质、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越往上走,评估体系越多元,也越看重人本身那些软性的技能。
要对孩子要进行通识教育,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历史为例,孩子通过听故事、阅读等方式,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但这个时候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
但是,当孩子掌握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后,就要形成体系,形成历史线、历史络,这就是最简单的历史知识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不断深化)。
知识面广很重要,它能打破你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也容易让人触类旁通。有了知识体系,我们再学到新的知识点,就能知道它在头脑框架中应该填补进什么位置,就容易综合地理解事物。
三、家长老师的责任更大。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不代表没有负担,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并不代表没有作业,课后练习包括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的重要手段。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是资源太少了,而是资源太多了。
信息时代的爆炸性信息资源,家长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大的短板是:一堆资源摆在面前,怎么用?如何规划?如何发挥其最大价值?面对海量资源,我想大部分家长的状态是:买了就是学了,有了就是用了。
所以,“双减”后,看似吃“大锅饭”的背后,对家长的学习规划能力、对家庭教育这碗“小锅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系,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方法的组合。真正的高手做事,都是有“体系感”的,放在教育上也一样,要有“体系化”“系统化”。
在对资源的安排使用、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规划上。这个竞争的“点”在哪儿?老师家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规划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及时评价并不断修正规划。当孩子可以合理安排时间的时候,他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