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旅行每周500字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苏博篇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苏博篇

作者: deleted | 来源:发表于2020-04-29 16:53 被阅读0次

苏州博物馆也许藏品不多,但是它本来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建筑,就已经是一个最大的藏品了!

在阴天拍也很美啊

苏州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本来就是钟天地之灵秀,右有拙政园,左有狮子林,内有太平天国忠王府。

但是这么一出现代的博物馆坐落于古典园林与王府之中,却毫不突兀,只因它的设计本来就着重与自然融和,布局亦与园林相仿。

初到苏博,看见那种简洁的白与深灰的框组成的几何,有点惊叹。如此简单的组合,却让人一眼望去便知道是苏州特色——江南民居的粉墙瓦黛。

进馆以后,里面与平常的博物馆无异,但是上有天窗采光,旁边有一面落地玻璃,望出去便是庭院的一个走廊,我们就迫不及待走到园里面了。

园林中有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依水而建;假山之处又“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呈现出如立体画卷中的小山轮廓与剪影。

楼台倒影入池塘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贝聿铭先生并非完全把园林的元素东拼西凑,反而是在基础之上又添一点新意,但又不会脱离古典气息与神韵,现代感与古韵相结合,很是巧妙。

至于展览,好巧不巧的碰上了两个大师的艺术展,第一个便是《与造物者游 ——曾小俊艺术展》。

展览分绘画与雕塑两部分,绘画以“绞胎”、“古藤与盆景”为主题。“绞胎”是人力所造,花纹却是自然的幻化与表现,可视为人与造物者的共同创作。

当时看着这些艺术品,有种似懂非懂之感。但是看着雕塑的形态,却又觉得好像有什么神秘的自然力量蕴含其中,绘画作品之细致真实又实在引人惊叹。

所以即便是看不懂,也是在这些艺术品前面驻足观赏了好久。

这是画啊!!

画中的古藤,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VR投影技术,竟如此之真实,以画乱真;但是其姿态之迥异,却又不似是大自然的造物。

这些画作在自然与人工的造物之间徘徊,与人一种如幻似真的奇妙感觉,又不得不惊叹于画家对自然观察之细腻,果真是"与造物者游",此造物者既是自然,又是曾小俊。

他的序言写得太好了:

很多缘,是儿时种下的因。

在一个放养时代,童年游戏不是以爱开始。

捉一只蚂蚁捏到石阶上,举着放大镜,观察聚焦效应下的蚂蚁。急走的蚂蚁开始趔趄,身体遽然卷曲,烤死。

捅马蜂窝,弹弓射鸟,水灌蚊穴,是男孩的流行游戏。手握一束阳光,不厌不倦地追逐小昆虫,小孩的快乐并不像尼采的形容:“没有残忍,也就没有节庆。”小孩不懂残忍,更不知道用凸镜效应的精致施虐存在着伦理差异,小孩真实的快乐,是一种观察满足。

我愿意相信王阳明说的"人之初,无善恶"。

少年自以为聪明的游戏设计,种下观察满足的因与缘。耽迷艺术大半生,目光越老道,越怀念少年的敏锐。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负笥写生时,也会像沈复一样琢磨稺子时代的目光为什么厉害?稺子真心一片,无旁鹜,直视自然,无善恶,全神贯注,寻观物之乐,得物外之趣。

多少年过去,艺术一道,渐有所悟:让技法不自觉,若耽于之,落入炫技,让义理不碍眼,若重于之,蹈人旧辙,让世事不萦绕,归于寂,像顾觊之一样“昼日垂帘,门阶闲寂”。

最后一点有点难。自己喜欢撩帘,朋友也常来掀帘。做不到寂,唯有护住童心不泯。

童心者,心之初真。失却童心,则失却真心。童心失,艺术随之遽失。

做艺术家有点像放大镜下的蚂蚁,被放大,被炙烤,趔趔趄趄,常常一副垂死之相。

有时感觉童年的回忆,像一篇插图幼稚的寓言,遥远,缥缈虚幻,又宿命地因缘相系。

几十年的创作和收藏,经历道不清的事和人,跬步千里,步步躲不开放大镜。煎熬中,多少次失了初念与童心,侥幸的是,少年种下的因,注定一辈子的缘。

几十年间,众教鼎沸,时风迭变,唯有因缘,系在对自然之象与自然之物的收藏、绘画和雕塑之中,在随心所欲的年龄,体会到“跬步江山即寥廓"的快乐。

艺术家躲不过放大镜的追照,如果能够像童年一样无禁忌,无善恶,至少可以快乐,可以留下多一点真诚。

搜集文物遗存,多少窥破一些古人的目光,发现后世谓之大家的人物,如老子所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的德,是天道合一,与自然无隔碍,虽骨弱筋柔而握固。

很荣幸在苏州博物馆做展览。一直喜欢苏州,在这一山水钟秀毓灵的地方,找到创作对象和灵感,从园林盆景到司徒庙汉柏、拙政园文藤以及罗汉寺古藤。

做这个展览,我努力尝试对自然造化的逼近观察,让纸上的一树一藤一石一景,与苏州一方山水共氤氲。

为这次展览创作的画与雕塑尝试新材料和新形式,我始终缺少职业艺术家回避变法的风险意识,坚持快乐,努力让所有作品表达出一个现代人的坦率,希望大家松开雅俗、古今、中西的羁绊,单纯快乐地观看。

——曾小俊

第二个展览便是《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周海云刺绣艺术作品展》。

步入展厅,便是扑面而来的苏州气派,远看以为是书画作品,近看才知道是一丝一线的刺绣,可谓是巧夺天工。

苏绣是苏州的象征,蕙质兰心的绣娘把平绣、乱针绣、双面绣等等的技法,在手中翻出花来,绣出一幅幅如画般的作品。

周海云就是如此灵慧的一位苏州绣娘,七岁即习艺,四十余年的刺绣生涯中,苏绣于她不止是职业,亦是一份传承与使命。

她在传统技法之上独创“三二组合乱针绣”,从针法上较好的把握丝线反光的光泽度,解决了现有交叉乱针和三角乱针反光效果均匀和平淡的问题,表现出了灵活、洒脱、朦胧和流畅感。适用于表现树木、花草以及需要朦胧感的背景类刺绣对象。

——苏州博物馆馆长 陈瑞近

她以针代笔,以线为色,创作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刺绣佳作,完全是“绣胜于画”:

看得出来是刺绣吗? 书法作品也不放过

博物馆里面还有几个展厅,可惜当时时间紧迫就离开了,无缘观赏,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去苏博参观吧!

投稿:岁月拾遗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园林篇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美食篇


相关文章

  •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苏博篇

    苏州博物馆也许藏品不多,但是它本来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建筑,就已经是一个最大的藏品了! 苏州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本来就...

  •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城市篇

    这是苏州游记的最后一篇了,除了苏州各个景点之美,苏州这个城市的建设和人文气息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街道 即便不是在...

  •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虎丘篇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苏轼 看,连苏大大也这么说,到了苏州有什么理由不去虎丘嘛! 虎丘已有2500多年...

  •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美食篇

    苏式汤面 曾经沧海难为水,尝过苏式面以后,都觉得其他面食都不过平庸。 在香港尝过日本有名的一兰拉面,觉得那差不多的...

  • 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古镇篇

    苏州古镇甚多,其中江南六大古镇之中,三个都在苏州:周庄、同里与甪直。 于是我们就选了同里古镇,听说商业气息没那么浓...

  • 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园林篇

    这些年,我大约去过十个城市吧,若论我最爱的城市,便是苏州了。 那是前年高考结束以后,跟闺蜜去的一次毕业旅行。那六天...

  • 顾影网上吟自选集(137)赵书成

    顾影网上吟自选集(137)赵书成 五绝 悼迟乃义先生 2022.4.27 近日仍吟咏,今闻登昊天。 先生博才识,归...

  • 姑苏游记

    昨夜归家,三日之游告歇,姑苏城中景,仍历历在目。 吾生于北方,大学也在东北,对江南之景,所爱尤甚。去年此时...

  • 姑苏游记

    上个周末我和父母一起去姑苏玩。 我们先去了诚品书店,那里一共有六层,每一层都很大。第四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店”,...

  • 姑苏游记

    4月初,春风吹醒万物,草木花卉竟相绽放,正是下江南的好时节。苏州,成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为什么是苏州?因为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记|今闻姑苏,才识风雅这般 - 苏博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og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