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八五)

作者: 牧童梦RGQ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04:36 被阅读0次

    学习《伤寒论》第292条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试作浅析如下;

    肾阳有温煦脾阳的作用。少阴病寒化证乃阳虚阴盛之疾,肾阳自顾不暇,怎还有温煦脾阳的能力呢?

    脾阳得不到肾阳的温煦,使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紊乱,由是上吐下泻之症生焉。

    少阴阳虚为因,太阴阳亏为果,上吐下泻为表现形式。此乃由少阴而及太阴之病也。

    少阴阳亏阴盛当见手足厥冷。可今见上吐下泻但手足不逆冷,反发热之象此又为何呢?岂不知四肢为诸阳之本,四肢皆禀气于胃也。正如柯韵伯所言:“手足不逆冷,诸阳之本犹在;反发热,卫外之阳尚存”。

    谈到这里,你说该病有没有治愈的希望呢?对此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仲景在287条中说过“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在288条中说“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从这可以看出本条由少阴阳虚影响太阴脾胃功能紊乱所出现的上吐下泻之疾是可以治愈的。因为后天之阳犹在,卫外之阳尚存。故仲景在本条说“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不死”即可治愈之义也。通过本条的学习,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出“手足温、不逆冷”在少阴病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仲景在本条最后说“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脉怎么就能不至了呢?这是因为吐利暴作,阳气乍虚,有人认为是脉一时性不能接续;而我认为或者是由于阳气潜伏所形成“伏脉”,给人造成一种“脉不至”的假象。

    对于这种阳气潜藏所形成的“脉不至”,仲景提出“灸少阴七壮”。灸少阴是灸少阴经脉所循行的穴位,仲景未明确指出哪个具体穴位。但后世大多数医家主张灸少阴经的太溪穴,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七状指七个艾炷,应该是七个不大的艾柱而言。除灸太溪穴外,有人主张兼灸复溜、涌泉等穴,均可作为参考。

    网络搜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二八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op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