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看了几篇专栏文章,就以为自己懂了某一个行业;参加了几场行业高峰论坛活动,就自诩自己知道什么似的;在社交平台上加了几个知名大咖,就以为自己的人脉瞬间高逼格了;被领导和同事夸奖几句,就以为自己就很优秀了……不好意思,其实你看到的都是假象。
来源∣2018年2月26日瑞·达利欧演讲在某一个群体里,或许你是优秀的,这样的群体或许本身就很低端,那么鹤立鸡群会很容易,但是如果把某一个优秀的个体,假如这个人是你,放在更大的人群中,或许你什么都不是。一叶障目的情况每个人都会有,但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正如《原则》作者瑞·达利欧所阐述的那样,“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脑子里有错误的想法,而自己又意识不到。”我们很容易拔高自己,这是病,得治!
图片来自花瓣网|用户|水云间所以,在工作及生活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是真的有真才实学,而且还很谦虚,深藏不露;而有的人的,整天跟打了鸡血似得,表面功夫很足,但是落到实处,却不着地。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领导、老师、长辈等见到这种情况,或许会提醒一番,让其内外兼修,保存实力,切不可张扬,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老师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在附和你,吹捧你,甚至虚伪的表扬你,为的是什么,是看你哪一天从云端的飘飘然状态中跌下来,再重重的踩上一脚,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这叫挫折教育,懂吗?是你的话,你会接受哪一种?
L先生是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不知道是不是在1年中身体吃胖了的缘故,整个人也“膨胀”了许多。和文中开头提到那种状态一样,飘飘然。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那会儿自己有个习惯,经常会在某个没课的下午,跑去电子图书阅览室待上一个下午,查找各种感兴趣的资料,超星是用的最多的。有次,看到前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强老师的演讲视频,题目大概是读书毁了我,王强老师之所以说“读书毁了我”,是因为“毁”彻底摧毁你的“旧我”,过去的我,狭隘封闭的我,然后诞生一个崭新的、开阔的、阳光的我。“毁”就跟北京人常说的那样,一团泥逐渐成型,就成了崭新的东西。听罢,非常震撼!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令我震撼的是,王强老师读了那么多书,没有变的狂妄不已,而是更加的知道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给人带来的改变,从心里及行为上都接受这种状态。而我的那位朋友,似乎在整个2017年,中了诸如知识付费,社群营销,活动策划的毒似的,看似学了很多干货,交了很多朋友,能说出来几个别人不知道的专业名词,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如果这些东西没有切切实实的提高我们的能力,打开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边界,还仍然是无效社交,有何意义,蹉跎岁月罢了!我想这就是慢读书和快餐文化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吧!
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快速行军,急于求成是常态,但思维的高墙是一本一本的书铸就的,一个一个的实践堆积的,速成永远只是营销人的手段,而不是结果。一个好的文案并不代表内容的精良,而一本好书你却不会嫌弃它封皮的丑陋。过程到位,水到渠成,方可指日可待。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很多人都很贪婪,走进一片果园,东摘一个果子,看到西边有个大的,扔掉手中已经有的,跑到西边再摘一个果子,如此往复,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基于这点,财经写作界的吴晓波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两个人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个人呢,选择在A楼爬2层,在B楼爬2层,在C楼爬三层,在D楼爬5层,用了40年时间,而另一个人呢,同样用了40年时间,在E楼爬了20层,两个人在最后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很有可能成为大忽悠也还能赚点钱,但是走不远;一个成为某一个细分领域的资深专家,财务自由,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细想一下,无论什么专业或者行业,用了40年,再怎么愚蠢,哪个专业不会被击穿掉呢?深耕似乎更适合普罗大众,跨界那是深耕以后的决策,同意吗?
L先生最后还是载跟头了,被合作伙伴嫌弃不专业,有骗子的嫌疑;汇报工作时,被领导骂,华而不实。回头复盘时,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关键的时候却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不由的让人感慨时间都去了哪里。时间是公平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不经历时间的打磨和推敲,锥子仍然是锥子,而不是布袋里的锦囊。说起干货,我最近看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作者系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北大汇丰领导力中心主任肖知兴博士,他在文章《多一些实践,少一些伪学习》一文中对“干货式学习”有段是这样写的,“管理方面的伪学习可以分为干货式学习、自嗨式学习……首先是干货式学习,这种学习的迷惑性很大。大多数人,把‘全是干货’当做分享内容质量高的分享赞语。但我曾经再三论述过,真正有价值的管理经验,不是‘干货’,而是‘湿货’,是充分考虑到这种经验的边界条件、背景条件和适用条件基础上的管理经验。”我深以为然,事实就是这样,纸上得来终觉浅。每当我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时,也会很激动,但也会很难过,因为我自己的底蕴和厚度达不到,再好的东西于我仍然是空中楼阁,我却承接不住。按照这个思路拓展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很多北大、清华的知识分子集体失声,反而是那些商界活跃的巨擘们在影响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商业模式不是几个商学院教授在研究室鼓捣出来的,而是靠Jack Ma、Pony Ma、周鸿祎、张一鸣、孙宏斌、程维、王兴、戴威、胡玮炜等这样的人人跑出来的。市场是试金石,商学院的教材是事后总结,已成石头,它是过去式。而后来者永远在追求未来时,这中间的脱节是很多人忽略的,今天的中国教育,缺的不是资金,如果它想投入的话。中国的教育,缺的是思维或者说培养模式的转变,这种改变,不是几个教育部长的责任,而是顶层设计的问题,路漫漫是也!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在学习向上进阶中,每一个人都要警惕所谓的降维打击,不要轻易被洗脑,清醒的认识自己,筑起思维高墙,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朋友圈的繁华大厦易建,现实中的你却关灯吃面,增益无多。别人几十年的功力不会像金庸武侠小说里那样轻易对掌即可传授,知识付费不能成为某一类群体的狂欢,大家一起玩一起成长才有意思。修炼内功和心法,仍然需要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来。这其中,网、事、人、书是我们最大的后盾。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前不久自己有幸现场参加某大型上市公司CMO的分享,最大的感受是草根的崛起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你会说有运气的成分,但是你不勇敢,运气怎么又会倾向于你呢。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也是从开始学会游泳开始的。借助网络(搜索整理信息资源的能力),通过具体的事情去实践,跟优秀的人学习、请教,看一流的书架构思维,做好知本积累。我想这是目前的我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吧!一个好的销售,你做汽车领域,你就要在这个行业里找到厉害的人,找到行业大佬,就应该把整个在上海做汽车的找到一遍,同时做好布局,因为未来,有更多的汽车比如新能源汽车会跑出来,你要找到他们,并且带着问题,才能让客户觉得你准备了,客户属性(国资,独资,台资,外资,合资……),一年营收多少,每年增长比率多少,产品有什么,竞品分析,在什么渠道卖,客单价多少,目标消费人群是谁,有没有明星代言,重点区域是那些,线上线下比例,每一年的广告费多少,占它的销售比例多少,有没有潜在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行业痛点是什么,公司需求是什么(没有也要制造需求,想客户所想,想客户没有想到的)……有多详细,就有多详细,如果你带着这些问题去见客户,你的成交概率会大幅提升。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跟你贪恋爱一样,不管目标怎么样,而是搞定她身边的人,最终你去追这个女生的时候,女生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不得不从。言外之意是,我们看的东西越多,降维打击能力就非常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高手就是这样,不是他懂了多少,而是他的问题一提出就一针见血。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找到自己差异化的价值,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转变思维并与时俱进。找到自己的标签,然后为之付出时间,all in,其实这个时代最讲究all in,工匠精神。其实你去看下,凡是做的好的企业,其创始人都还不错,精力集中,没有过多分散。
最后,分享最近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一个优秀的人,是用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去对抗一个一个的坏习惯。或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质的飞跃。与之共勉!
欢迎评论转发分享,Sharing is Car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