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毫无疑问,我们都想要付出和感受爱,可是,为什么最终都在无爱里失望?90%的关系问题,并不是由于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往往出现在,我们没有学会如何沟通。
想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先来看看,下面这些沟通中的“易错题”,你中招了吗?
01
马伊琍曾在《圆桌派》上谈到自己的“作”:
她说自己小时候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心里有话希望别人来猜,如果别人猜不出来,自己就会很不高兴,然后这不高兴也会让周围的人不高兴。
许多网友评论说:刚想骂好作,结果一寻思,发现自己小时候好像也是这样。
这种心态是不是很眼熟?就算没有马伊琍这么极端,我们在沟通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掩饰。
恋爱中尤其常见,经常有男同胞在网上发出灵魂拷问:我女朋友又生气了?她怎么又生气了呢?女朋友已经到了要分手的环节了,他们才刚刚发觉女朋友可能不开心。
不直接表达,而是希望对方来猜的心态,有这两方面的成因:
一方面是,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小就被教育要“客气”、“矜持”。
在学习有礼貌的第一课里,一定有家长说的“不要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小孩子从这个观念中延伸出来的想法就是“我不可以随便提要求”、“我的要求是可耻的。”因此提要求的时候就会很不好意思。
另一方面,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自我中心的想法。
这就导致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知道我们心中的想法。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对方在意自己的感受,就一定会知道我们在想什么。
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坐标体系,在你的角度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对方的坐标体系中也许从来没存在过。
许多关系中的误解就是这么来的,一方别扭着不说,觉得对方是故意为难自己,另一方又很困惑,不知如何应对。
可是,你不说,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02
最近,严屹宽和杜若溪夫妇在综艺《我家小两口》中,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
严屹宽觉得杜若溪买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占满了家中的过道,对此十分不满。两人本想就此事沟通一下,没想到,两人从沟通升级为争吵,战火越烧越旺,最后不欢而散。
两人贡献了一场“教科书版”的错误沟通示范。
杜:老公,我觉得我买东西的那一刻,我的脑袋是放空的。
严:老婆,疏解压力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听音乐,可以看书。
(杜若溪在表达感受,希望老公理解。严屹宽没有回应她的感受,而是否定她的解压方式,马上给出了解决方法。)
杜:我哪有时间呢?
严:你就买完了,之后就待付款,就算是买完了。
(杜若溪拒绝严屹宽的方式,严屹宽再次给出解决方法。)
杜:只有下单那一刻,爽。
严:那你为什么不下单给贫困山区的儿童?
(杜若溪表达自己买东西的原因,严屹宽否定,并且继续给出解决方案。)
杜:我可以啊,严屹宽你要说到做到,不要老是唱特别好听的歌。
严:我不是唱特别好听的歌,我可以联系到(山区儿童)啊。
(杜若溪感受到了严屹宽的“道德审判”,开始攻击严屹宽。)
杜:你能不能不要老是抓住一个点使劲抨击别人。又不是每天都是这个样子,我这两天那么累,那么辛苦,昨天晚上都没睡四个小时,早上起来你开始嘚啵嘚啵嘚啵,你能不能让我自己高兴一会儿?
严:工作累,谁不累。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整理一下自己的心灵。
杜:我不希望你这样说人家,你说一遍得了呗,每天一遍一遍地说。我们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吗,不是为了争执。
(杜若溪开始指出严屹宽的沟通问题,然后继续表达自己不被理解的痛苦。严屹宽依然拒绝理解。)
抛开两人对话的立场,我认为,杜若溪显然比严屹宽更懂得沟通。
家里是处理感受、追求理解和幸福感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不是为了“永远正确”,而是“你不正确,我也依然愿意和你在一起”。
赢了道理输了爱,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而是强调要重视对方的感受,从理解对方的感受入手来沟通。
严屹宽这种不去理解对方感受,只想着评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让杜若溪觉得孤独和被否定。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沟通——双方在沟通过后,没有增加对对方的理解,彼此的情绪也没有得到舒缓,并且,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我想,如果严屹宽能听到杜若溪的诉求,转而倾听和感受她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急着提建议,两人的沟通就不会这么剑拨弩张,最终两人可以心平气和地找到一个处理这种问题的平衡点。
03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 今天真是累死了,客户问题太多了。
- 工作太累了就换个啊。
- 你从来都不知道关心一下家里的卫生情况,你以为厨房是自动变干净的吗,你就知道当个甩手掌柜!
- 谁说我从来都没打扫过?你就做的比我好吗?
- 我真的好痛苦……
- 我上次遇到的事儿比这个严重多了。放心吧,都会过去的。
当他人向我们倾诉时,我们下意识的回应,都是提建议,安慰,和自我保护。这些方式真的有效吗?
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再来听自己给出的这些建议、安慰和解释后,也许不会感觉到预想中的那种轻松、被接纳的感觉。
错误的沟通,会造成更大的混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我们通常的沟通方式,经常是“暴力”的,因为我们经常因为语言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因此,他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这种沟通方式包含四个要点,掌握了这四个要点,就能够在沟通中到达理解和爱。
第一步:用观察而非评论来表达
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评论性的语言来回应他人,这种回应只会导致对立情绪。
要知道,评论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实,我们首先要尝试用观察来代替评论。这种观察,是完全中立,客观地去阐述事实。
比如:在我们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评论性的语言。
这个时候,试着用中立客观的观察来代替评论:
- 我注意到这个星期,你没有倒垃圾。
而不是:
- 你从来都不知道关心一下家里的卫生情况,你以为厨房是自动变干净的吗,你就知道当个甩手掌柜!
第二步:说出对方和自己的感受
有效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对感受的重视。
在我们的文化中,表达感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向他人敞开,这就好像增加了受伤害的风险。我们擅长于伪装掩饰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强大,甚至有种“你无法伤我分毫”的感觉。
不过,如果我们能在沟通中说出对方的感受,可以让对方马上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迅速拉近两个人的距离;而表达自己的感受,适当示弱则可以让对方卸下防备。
比如:
当别人诉苦时,用心地去倾听,理解他的感受:
- 你是不是因为工作没做好,而感觉很焦虑?同时,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
- 我上次遇到的事儿比这个严重多了。放心吧,都会过去的。
第三步:找到和感受相对应的需求
我们感受的产生,多是由于这件事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找到这种需求,就增加了对对方感受的进一步的理解。
比如:
在表达对他人的情绪时,说出这种情绪的根源。
- 我真的很需要家里维持干净,脏乱让我感觉很烦躁。
而不是:
- 你从来都不知道关心一下家里的卫生情况,你以为厨房是自动变干净的吗,你就知道当个甩手掌柜!
第四步:提出具体要求
如果不表达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沟通很可能就会停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直接地表达需求可以提高我们沟通的效率,直接并不意味着鲁莽,我们可以调整表达方式,使它看起来更温和。
比如:
- 我今天觉得很累,你能单纯地听我倾诉一下苦恼吗?
而不是:
- 今天真是累死了,客户问题太多了。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