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读了那么多书,我为什么仍然很失败?

读了那么多书,我为什么仍然很失败?

作者: 陇西读书与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4:55 被阅读99次

                                                                    ---------------------关于“学习”的几点反思

    前几天,张总利用一天的时间,给公司多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做了关于《哲学思维与经营管理》的培训讲座。 

     说实在的,关于思维,每个人都觉得很重要,甚至觉得相当重要,但真正尝试去了解、学习的人却是很少,因为思维太抽象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完或听完思维的知识,就觉得整个人飘在云里雾里,整个人完全是懵的。  

    一天的讲座听下来,我个人感觉是晕乎乎的,听课期间一不留神就进入了无意识状态之中-----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当然,不是说我们张总讲得枯燥,相反的是,张总讲得很生动,尽可能用一些网络上或身边的能理解的小段子来做素材,可惜我对思维这一领域不熟悉。虽然听课期间意识是断断续续的,时而清醒时而晕睡的节奏。但可贵的是,我开始反思了,尤其是在讲座中听到张总讲的“书没有必要读太多”的时候。我很迷惑,为什么张总会这么讲,为什么说书没有必要读太多?  

    我这个人也挺怪的,正常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学习过,反而进入社会后,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可能是心有不甘,可能是为了打发无聊,也可能是想出人头地,总之,现实社会的无奈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我是一个很怪的人,骨子里很骄傲,很固执,又很懒惰。懒惰让我读书不喜欢思考,总以为读书破万卷,就会下笔有如神助,一气呵成,妙手天成。不思考让我尝到了恶果,尽管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读的书数量也不少,很多时候听人一讲,都是自己看过的东西,觉得没有新意,没意思,但轮到要我自己来讲,却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有时,碰到有人愿意给我指点迷津,我骨子里的骄傲却又出来坏事,总觉得别人未必强过我,从而不肯接受别人的忠告。我以为,我读过那么多的书,我就会懂得很多。可惜,现实不是按我的理解来运行的。   

    就这样,我在读书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当听到别人夸奖我怎么读了那么多书的时候,我的荣誉感就像鼓风机,将我吹得飘飘然,似乎自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于是,我就更加努力地看书,甚至想掌握速读技巧,一目十行,一天读多本书。  

    我始终看不见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我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但我的生活、事业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我仍然挣扎在底层,我仍然每天为生存而发愁。我很苦恼,也很迷茫,我不知道正确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我很焦灼。无论是想考MBA也好,考注册会计师也罢,或者坚持文学创作也好,都是我焦灼的表现,我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头绪,只是东奔西走,妄想恰巧碰到那一个人生的出口而已。 

     张总在讲座里提到的“书没有必要读太多”就像当头棒喝,击中了我读书的软肋。看来,该来的迟早躲不过去,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勇敢面对。虽然撕开层层的伪装很痛,但面对已经溃烂的腐肉,最好的办法就是割除干净,哪怕很痛。  


    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内涵是什么?  

    这个首要的问题不解决好,读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下再多的功夫,付出再多的努力,都不见得有效果。就像射击一样,如果你始终都不瞄准你的目标射击,那么,无论你射击多少次,无论你射击多么刻苦,付出的努力有多大,都没有意义,你只是在浪费生命与资源而已。学习也一样,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你再努力也没意义。越努力越幸运,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努力的方向正确。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无意义的折腾。  

    这样一讲,似乎暗示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不然,相反的是,学习很容易,每个人天生就会“学习”,每个动物天生就会“学习”,学习应该来说分两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叫做基因遗传,比如说人刚生下来就会吸奶,比如说小牛刚生下来就会站立、走路,这是物种在经历漫长岁月后不断进化的结果,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为我们后天的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生理基础。另一类是模仿的学习,属于后天的学习,人与人的差异主要就在于这方面。学习就是模仿,或者可以这样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阶段。很多人鄙视模仿,一听说是模仿就觉得是污辱。其实,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模仿从而成长进步的过程。我们向动物学习、向植物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模仿的过程。模仿的核心一定是实践,模仿的过程就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对标、修正、再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从而掌握到其中的决窍,从而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人类早期的学习是很直接的过程,师傅亲身示范,徒弟一旁模仿操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模仿,直至整个流程全部学会。在人类历史上,学徒制一直是知识传承的主要方式。后来,随着文字的发明,知识开始以文字、图形、符号的形式流传开来,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知识扩散的速度很快,一书在手,知识尽有。但文本知识的快速广域的传播有一个后遗症,那就是学习的内核被割裂了,学习的两个方面:知识与实践割裂开来了,我们听到“学习”这个词可能还感受不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我们换一种方式,用“模仿”一词来代替“学习”的说法,我们就会发现,学习的核心是实践,模仿是什么?肯定是动作的演练,肯定是实践,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心学大师王阳明看到了学习的割裂状况,于是,他提出了“学习”的解决之道:“知行合一”,提出“知行一体”的观点,修复将学习割裂为知识与实践两个阶段的错误论调。可惜的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历来强调“知”的一面,荒废了“行”的一面,讲起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学富五车;做起来一无是处,丢人现眼。既然做起来这么费力不讨好,与其实践时弄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倒不如坐而论道来得高大上。于是清谈误国者益众,实干兴邦者益稀。 

     另外,文本知识的快速广域的传播有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文字的歧义。我们知道,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只是一种符号体系,而每个人对每一个符号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字,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另外文字还存在一种时代差异,同样一个词语或文字,在不同的时候,真实的意思可能会差异很大。就像我们现代人无法看懂古人的文言文一样。这样的话,用这些符号来表述的知识肯定是存在歧义的,讲的人或者写的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就是接受者理解的意思,虽然可能字面意思是一样的。要命的是,由于知识与实践分家了,学习者没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亲身实践过,你又怎么能保证这些学习者理解了呢。  

    此外,文本知识的快速广域的传播还有一个短板,那就是符号本身的限制。符号是有限制的,是受限的,很多时候,丰富的知识内涵并不能通过恰当的符号来表达,找不到恰当的符号来传达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词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佛家典故里面就有“拈花传法”的故事,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讲的是至高无上的佛法根本无法诉诸于文字来表达,只能靠各人的灵性参悟来体会。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并非都是可以言传的,很多东西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也就是陶渊明讲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况且,很多知识的创造者或传道者,有可能本身对于文字等符号并不十分精通,根本就无法用准确的符号表达精准的意思。如果符号的使用者用的是错误的、或者词不达意的符号来表述知识,那又怎么能让知识的学习者能明白真实的意图呢?  

    所以说,要想成事,要想成长,那就一定要掌握“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学习一定是知识与实践的“知行合一”,字面上的“知道”不是学习,知道之后经过不断地实践,真正掌握了知识真义,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行为与过程,才叫真正的学习。  

    《论语》首篇《学而》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一直误读为“读过的书能够经常复习与温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其实,它的真实理解应该是“学到的东西能经常在实践中践行,从而使自己不断精进,不断成长,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这真是明师出高徒,庸医害死人啊。一字之差,浪费了多少人的大好时光。    


    学习,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境界有没有层次高低之别?  

    我认为优秀的学习者必须了解学习的几个境界,或者说层次。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学习可划分为四个层次或者境界。一是信息层面;二是技能层面;三是思维层面;四是意识层面。  

    很多人存在一个明显的理解误区,错误地将信息等同于知识,以为知道了信息就是掌握了知识,这真是害人不浅。我本人就明显犯了这样的认知错误,我大量阅读多个领域的书籍,信息层面很庞杂,似乎知道很多知识点,了解了很多信息,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很强大,这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人类就悲剧了,未来的世界将会由机器人统治全宇宙,因为人的信息存储量明显比不上机器人。这也是屡屡在传“机器人威胁论”的源头,这真是无知导致的大笑话。  

    信息就像矿藏一样,矿产与杂质共存,有用的与无用的并存,如果光按信息来行事的话,那人就会无所适从。就像运动一样,有人讲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是从运动中来的;有的人讲不要运动,要仿效乌龟的“龟息大法”,并举例说明运动员退役后往往为伤痛所苦;有的人说早上适宜运动,有的人反对早上运动,说应该晚上运动;有的人说某些人的体质适合某些运动,不适合某些运动;有的人说游泳是最好的运动方式,适合所有人。信息就是如此,充满了矛盾、对立、冲突,如果说只要掌握信息就是学习的话,那我是不认同的。  

    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展现了很多奇人异士令人惊叹的本领,他们记忆信息的能力让我们这些观众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底的傻B了。幸好,这些人中间有一些被诊断为智障的人存在其中,比如有“雨人”称谓的人,这使我们知道,原来即便你具有超强记忆力,能够记住海量信息,也并不能证明你就一定比别人强大。幸好,各个领域的精英、国家元首之类都不是这些记住了海量信息的超级记忆者。另外,经常见诸报道的关于中国历年来的各省高考状元并未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媒体还时不时拿出来讨论一下,其实,道理就是一样的,高考状元可能只是信息记忆高手而已,但对于知识的应用只是一个庸才,更别提知识的创造了。  

    可见,仅仅了解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灵活运用信息,那掌握再多的信息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鹦鹉学舌而已。这方面的反例多得很,《三国演义》里面的狂士弥衡堪称记忆天才,有过目不忘之能,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哪怕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毫无建树可言。三国时的马谡也好,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也罢,都是一些非常鲜明的反面典型。 

     所有这些,说明了一点,在学习的境界方面,信息层次还是太低了,那些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是时候清醒清醒了,不要再沉迷在信息的汪洋中不可自拔,而浪费了自己大好的光阴。   

    如果说可以将知识看作一个体系的话,我个人认为,信息层次就是属于知识点的层级,处于知识金字塔的底层,信息量庞大、浩瀚,无论任何人,哪怕耗尽永生永世也无法全部掌握所有的信息。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信息层面不必一味求多求广,适用就行。  

    如果将信息内化,上升为个人的技能,能够切实解决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与困难,这说明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喜欢称这个境界为技能层级。一讲到技能,我们就会知道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知识肯定是聚焦了,不再是茫然的散射,而是瞄准了目标,做出了抉择。我们选择某一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地将该领域的信息全部掌握,从而达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度。  

    有些人对于技能持鄙视态度,觉得一提技能就落入了匠人的行列,沾污了读书人的身份。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就可一目了然,全国每年培养了大量的眼高手低的大学生,而很少有人愿意进入职业技能学校去学习技术,哪怕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难,而技校生一员难求。因此,真正的学习者,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要努力从关注信息量的积累向形成自己切实能够解决问题的技能层级转变。要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能够解决人生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技能层次在整个学习境界中,毕竟还是属于较低的层级,要想成长为真正厉害的人才,必须要跨越技能层级,进入思维层次。为什么?因为技能层面更多的在于技能的养成,在于表面的理解,而并未深刻理解技能背后的逻辑、规律,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说光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话,就只是停留在“匠人”的层面。  

    要想探究技能背后的规律,掌握事物隐藏的规律与逻辑,学习者就需要深入到思维的层面来。思维层面就进入了抽象的领域,它会带领我们进入世界的隐密空间,发现事物运行背后的秘密。  

    人之所以能号称为万物之灵,自命为宇宙的主宰,就在于人能思考,能从大量纷繁的表象中找出事物的规律,从而利用规律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宇宙的王者。  

    当然,人类目前的思维层次还不是太高,宇宙中还存在太多的未知数没有解决,这一切都有待人类思维能力的提升。虽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思维能力就是人类竞争力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人类的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才会成为真正的宇宙的主宰。虽然这一天从目前来看还很遥远,但这一天肯定会到来。  

    从我目前的学习状态来研究,我学习的问题点就在于思考太少,甚至可以说没有思考。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学习,了解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有如散落在心灵世界的珍珠,无法串联到一起,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只是看起来很耀眼而已。这就好像一个人拥有强大的内力,但不懂心法,无法将内力运用起来,从而在实战时一点作用也发挥不出,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石破天、张无忌一样,刚开始因机缘巧合,拥有了一身强大的内力,却不懂招式,从而无法发挥出作用。    

    如果说技能层面尚属于守成、继承层面的话,那思维层面绝对属于创造的层面了。技能层面是将已有的知识发挥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但只是已有知识的纯熟而已,并不能创造新的知识。而思维层面则不一样,她是在对原有规律的揭示之后,对规律的突破与超越,她不再被规律所困扰,反而使规律为之所用,从而使她能够利用规律创造出新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绝对是人类的致胜之道。离开了创造新知识这一点,人类永远也无法超脱自己,永远也无法战胜昨天的自己。但一旦人类掌握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就会不断地精进,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成长,这样,终有一天,人类会揭示出宇宙的所有秘密,从而真正成为宇宙的主人。 

     我个人认为,在思维的层面之上,肯定还存在更高的境界,我暂时称之为意识层面。在我的理解中,意识层面是脱胎于思维层面但又高于思维层面的,举例来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的无字天书,号称百经之首的《易经》或许就是意识层面的产物。佛家“拈花传法”同样可称为意识层面的例子。这些领域都属于不可言说、不可言传而只可意会的境界,或者叫做通灵的境界。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太玄幻,但正是有神秘感,人类才会有所敬畏,才会永葆探索的赤子之心。    

    为了形象说明学习的这四种境界或层次,我以人体为例来加以讲解。人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可以对应知识体系的信息层级;细胞构成人体器官,人体器官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够解决人的某一方面需求,人体器官可以对应知识体系的技能层级;多个人体器官与组织构成系统,人的身体总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单个小的系统自成体系,可以解决某一大的方面的问题,这些人体系统构成对应知识体系的思维层面,表面上看是器官与组织,实际是一个隐藏的系统;人体的八大系统共同组成完整的“人”,表面上看,人体的八大系统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但是,人的生命的存续离不开任何哪个系统的缺位,可见,在这八大系统上面,还存在一个更高层级的大系统,叫做“人”,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多个思维层面的重叠,构成了多维度的知识体系,从而超越思维层面,达到意识层面。    

    对知识的四个层次,我有个形象的概括,我认为,信息层次的学习者可以称之为庸人;技能层面的学习者可以称之为能人;思维层次的学习者可以称之为高人;意识层次的学习者可以称之为圣人。     


    学习,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如何科学分配? 

     我认为优秀的学习者必须要懂得取舍,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对众多的书籍,面对繁杂的门类,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决断,将自己的时间花在哪些领域?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人饱读诗书却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有的人却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代伟人邓小平,据说读的书就不是很多,据他的说法,读书不必拘泥于数量,读懂了才是关键,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动乱年代,即便经历了大起大落,他总是能重新站起来,这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说到知识的分类,我想起了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曾国藩不知道“洋务运动”应该从何处着手,后来,听取留洋归国的容闳的提议,决定从人才培养与机床采购着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听就知道,采购机床的重要性很多人未必明白,原来,工业机床号称“工业的母机”,所有的机器、设备都是由这些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出来的,要想发展中国的“坚船利炮”就必须从采购工业机床着手。同样道理,知识也一样,知识其实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类似于“机床”的可以制造知识的“知识”,比如说逻辑、思维、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统称为“方法论”知识;一类是具体的某些门类的专门知识,具体解决某些专门类别的事务。  

    如果我们将精力花在信息层面,只贪求信息量的积累,而不注重思维的训练,那么我们就只能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书虫而已;如果我们将精力全部花在技能的提升与精进上面,可能我们会成为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的高手,但绝不会成为大师,大师一定是在思想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非在技能上成为顶尖高手。这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郭大侠一样,功力精纯,内力雄厚,神龙十八掌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号称北侠,位列五绝之一。但他永远称不上大师,因为他没有创造力,无法像东邪黄药师一样自创门派武学。  

    打个比方,如果说把知识点比作一颗颗珍珠,我们知道,要想将这些珍珠般的知识点利用起来,必须要有类似于绳子一样将珍珠串穿起来的方法论。这就好比是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比如《射雕英雄传》里面东邪黄药师的夫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知道很多高深的武学秘笈,但是,她本人却没有武功。再高深的武林秘笈在她那里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要始终谨记,知识只有能够利用起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此,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将大量的精力浪费在这些珍珠般的知识点上,却不懂得去学习将这些知识的珍珠串联起来的方法论,那就只能注定空谈而已,不错,你知道很多知识点,仅此而已,可惜的是,你浪费了这些知识点,你没有能利用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我过去的经验教训来讲,就是因为我太过关注信息点的积累,而没有在技能与思维层面进行提升,致使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像我这样的学习者并不少见,反而是大量存在,很多人都处在这个阶段,以为看书就是学习,以为只要读书就会成才,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幼稚想法。其实,这恰恰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学习以此为标准的话,那计算机将称霸世界。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所以,学习者应该花较多的精力用于思维层面,多关注逻辑、思维、哲学、心理学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平时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多进行思维练习,这样,在碰到需要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再找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透过问题背后逻辑规律的掌握,从而快速揭示出事物运行的规律特征,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而非沉迷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不知所措。  

    听说你想学习?想成长?想进步?这是好事,值得鼓励,但是,请在学习之前先考虑清楚学习是什么?学习为什么是这样?应该怎么学习?等等相关问题,只有解答好了这些问题,你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而原本你可以成长得更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了那么多书,我为什么仍然很失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p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