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天人合一观认知分析

作者: 杨钧淇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09:24 被阅读14次

那么相比于儒家,道家以“出世”的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的意志和道德属性,天就是自然界和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人也是指人类和人为,所以人和天是平等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就强调万物随其自然发展,以自身固有的方式运行。老子的哲学是建立在“道”这个基础之上的,道是万物的本体、生命,天也是“道”衍生出来的,也是合于道的。老子的天人观也是紧紧围绕着“道”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想分析老子的天人观,就需要首先从“道”为起点考察。老子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是说“道”也要顺应万物的自然而然,道生万物但并不去主宰它们,所以得道者也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治理天下。老子认为人之外的自然物具备内在价值,自然是在人为之上,否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比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甚至“绝学无忧”。

而庄子进一步绝对化,他说“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地),“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应排斥人为,回归原始的自然,“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不仅如此,庄子反感一切人类知识技能,“知出乎争。知也者,争之器”(《庄子》人间世),自然本来是和谐的,但人的知识技能对自然来说是一种破坏,科技进步和物质利益打破了原本的和谐,所以,我们应该完全摒弃人为,抛弃文化、知识,重返原始社会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绝对的自由和天人合一。可以看出,相比于莊子,老子还是有些现实功利,从利害得失上作打算,将自然规律运用到人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要求把自然融于人。老子的“绝学”,是反对追寻那些昭昭察察的知识,要求追寻本然的状态(“无”),而学只能让我们获得“有”。老子的“无为”,是要求有节制的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他才紧接着说道“而无不为”(通过百姓的“为”而看到这种结果)。而庄子完全否定人为的价值,要求把人融于自然。但是道家思想的矛盾之处在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个过程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道家抛弃文明开化,要求重归原始,这恰恰违背了自然。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道家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无我”,表现出对自然之爱,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否定人类后天的文明,只有把人消融于自然界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这种状态也只能通过“无为”的方式来实现。儒家则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强调天人相通,确立起一套伦理秩序。两大思想各放异彩,这也是我国早期时代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相关文章

  • 道家天人合一观认知分析

    那么相比于儒家,道家以“出世”的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的意志和道德属性,天就是自然界和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人也是指...

  • 长生之求

    最近看道家论坛,有很多坛友追求长生。从我的认知来看,长生的前提,是天人合一。世界上有形之物终将损坏,唯有“道...

  • 《茶之书》读书笔记

    看完《茶之书》只想到四个字“天人合一”。查了一下,才知道“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对于道家的认识,停留于庄子的字字片...

  • 道家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儒棍的天人合一完全不是一回事。所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最本质属性的事情。天地不仁,什么时候天把...

  • 练功。空蓝来里。

    功法秘笈来咯…… 天人合一,空蓝来里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 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

  • 修仙成道

    修仙成道 道家典籍出于修仙成道真人之手,所有修仙成道者都留下了足迹,为道家语言与道家学说,为天人合一理论。例如...

  •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认知

    儒家以一种“入世”的心态,确立人依于自然、顺应自然的伦理,是为了使农业社会稳定并设立理想的人际秩序,虽然还是讲求天...

  • 喝酒的3层境界,大多数人只能到第2层

    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是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的追求和认知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按照道家学派的说法,到了天人合一忘我的...

  • 发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主要有以下理论:精神分析观,学习观,认知发展观,进化观,背景观,毕生发展观。 精神分析强调人格发展的阶段。行为主义...

  • 天人合一

    长久以来,我对“天人合一”都非常感兴趣。 在很多理论中,我对庄子的理解更为认同。 天人合一,是道家庄子提出来的,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家天人合一观认知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qb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