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950826/60b78dc93ba585e9.jpg)
一切生物对于外界的感受,来自于身体的感官系统。这是一个极为微妙而复杂的过程。这对于我要谈的内容是不同的两个方面,有兴趣的可以去好好地阅读理解这方面的科学书籍。
今天,我着重说一说感官系统在写作及阅读过程中的所起的重要性。见解或深或浅,望谅涵,心意在于能有“抛砖引玉",给大家在写作与阅读理解上增添一点儿启发和帮助,就满足了。
首先大家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当然了,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字语言也一样,只是分法定义或不同。)汉字有六类:①是象形,②是指物,③是会意,④是形声,⑤是转注,⑥是假借。那么先辈们为何要进行分类呢?这个也许才是要旨。我以为是让人们能够在生活的交往过程中去恰当正确的运用。当然知道了分类这个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字、词汇的含义。交往过程中要把观察到的东西,用恰当准确的字词语形成一句合乎逻辑的话,这一点是基础中的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有可能提笔写一点东西,或捧文阅读。还记得在上学阶段的作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教我们识字,练习记忆字词意思,让写作文。其中教授了关于写作文前先要去生活中观察。我不敢苟同我们都能领悟得了。老师说:观察就是发动身体的所有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出现发展到结束时,进行验味和整合的过程。并且进一步强调,眼睛是用来看,看形状,看颜色,看变化,而且哩还要分不同时间与地点的看;再有耳听、鼻嗅、囗舌去尝、<有毒的东西除外>、还有肌肤之触的进一步对身外事物的感知。老师呢,总是少不使劲地强调我们一定要“用心”。
那个时候,我们听得似懂非懂。不能完全透彻地领悟老师要我们“用心”观察的深意。真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具体到各人的身上,老师也无能为力了。
记着老师的教诲,就“糊里糊涂”的坚持写到了现在。然而在这样的成长中于心有了一悟,就是:觉得文字有温度。这个悟很抽象。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前面说过了汉字的分类及运用字词进行写作,而说文字有温度,是在对内容的材料上进行艺术“加工”时的体现。而这个所谓的艺术性,就是让文字的温度充分展露。
“文字的温度感”是意识流里的一种特殊感受。比例说吧:有一个人跟牛一样。怎么感受文字的温度呢?以为首先要在脑子里有个牛的样状,大、壮实、粗野等之类的词语就要随着牛这个样态而出来,否则读或听了这句话,就不会有感觉。再举个例子:那个人的脸黑的很。我们的脑海里就要出现关于黑色的词语,例如烧黑的锅底,煤块的样子等,以来佐证那人黑的程度。这个就是文字的温度感。这点理解是抽象些,但我还是希望和我一样的爱写爱读的人多多意会意会。
写作时作者“用心”的用了“有温度”的文字,那么阅读的人就得“用心”地去验会文章、作品中的字词及一段话的“温度”了,也才称得上是“真阅读”。例如在作品中读到一段“那人举起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猛刺进向他扑来的大黄狗腹中,然后只见他迅速拔出来,又接二连三的狠劲猛刺,口中还叫喊着鼓劲。顿时只见那只大黄狗的身上有鲜红的血涌出体外,听到它哀嚎不断,倒爬在了地上,四肢连连颤抖抽搐着,眼睛里发岀疼痛难忍和极其害怕的光,又含着似乎要逃却又逃不了的急切,干瞪着眼任由那人用穿着皮鞋的脚猛踢狠踩,它也只能痛苦的哀叫。"这样的文字后,我们就要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深刻经历去验味意会:残忍的样貌、痛苦的神态、猛烈急促时的表现、血流不止时样子……等这样的有“温度”的场景。只有把这样的“文字温度”感带入到文字的展现中,从而让文字散发的“温度”触碰到我们的感官系统,再进行加工,得岀某种真真切切的感受,产生喜怒哀乐愁悲伤等的情感,才算得上是会阅读了。
以上浅陋知解,真心愿能对我们的写作与阅读带来一点点的启发。就是我的感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50826/8d283a80879756b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