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打开豆瓣标记写短评时,突然又不知道写什么了。写了百来字删掉了,觉得自己阅读理解幼稚可笑。想了想,又写了一段字,看了会,自己怎么可以这样肤浅呢?只有不认真看或者是根本没有看懂才会这样理解吧!还不删掉岂不是要被人笑话吗?删掉删掉!呃……好吧,“这本书其实还不错的,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好的,短评完成,不假思索的打开下一本书。
看书如此,看电影也是如此。别人如果问我,这书好在哪里啊?作者有什么独特的观点啊?有那句话让你受益匪浅?你喜欢哪个人物啊?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个人物呢?你觉得作者或导演想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拜托拜托,千万不要有谁来问我这些问题,不然我会觉得我的书和电影都白看了。我看的书和电影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但是所看的基本都是基于我肤浅的阅读理解。如果非要表达出什么观点,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提炼和总结。
曾经有朋友就建议我,你每天都有阅读和观影的习惯,这也算是内容的输入了,所以你得要有输出,这样的配比才会把你阅读的价值体现出来。嗯……建议倒是好建议,于是我当晚就写起了读后感,静坐在书桌前,想了很久就是不知道怎么下笔,憋了好久,”《XXXX》这本书还挺不错,挺好看的。”我的读后感就是能做到如此简洁,如此的没有说服力!
所以到底怎样才算输入,到底怎样又算输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