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758517/c9722404d4455e68.jpg)
北宋于1044年设立太医局时,体制化的医疗教育制度就开始建立了。在10年间医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200人。11045年到1060年之间爆发了传染病。其后,在政府监督之下对许多医书进行了修订。1061年,课程仿照太医局的地方医疗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其目的是为地方培养训练有素的医生。宋徽宗在国子监设立“医学”目的在于改善医疗体制。一种新的职业——儒医—也在向精英家庭开放了。这些家庭或者把儿子送去学医,或者就送他们读书从政。115年,州县也建立了“医学”的分支机构;南渡之后,朝廷在杭州重建医学一有4位教授和250名学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58517/b8d4e3c38dd20d82.jpg)
与北宋时期的总人口数相比,由政府经营的医院和医学教育机构是微不足道的;尽管医疗保健体系还远不能满足贫苦之家和急需医疗服务的人的需求,但当时所建立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基础在结构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整的。宋初开封的东部和西部有两家医院,称为福田院,它们的设立是为了帮助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弃婴,以及病饿者。两院都由和尚打理,后来才成为政府机构。1063年,开封城南北又各增设了一家。每家福田院有病人300名,这意味着开封的医院系统总共可以容纳1200人。北宋末期,政府在京城和其他6个地区城镇设立了“居养院”。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58517/6b563cf64d16fa26.jpg)
许多人,不只是医生,自认为他们精于医药之道,能帮助病人病愈复原,保持身体健康。在南宋,中药店铺集中在京城特定的街道和坊区,为人们提供医药售卖服务。医学史上第一个官办的药房官药局于1076年在开封设立。杭州的药铺对京城人们的健康和京城的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宋时期,不少官员还向贫苦人家发放热品,在京城里向病患卖药的专门性药铺也越来越多。
除了政府的救济,贫病者还能从私人慈善之中获得帮助。1089年,官员苏轼捐出50两金子在杭州设立了面向所有百姓的医院性质的“安乐坊”。在三年之内,这家医院救助了1000多名病人。1102年,所有的大城市都建立了本地的慈善医院。1132年,设立了至少两家专门针对穷人、老人的慈善医院(现在也称为救济医院)。公营的惠民药局的药师还向贫苦者免费发放药品。
在农村地区是通过尽孝道来做善事的,行善是家族长者的责任。家道殷实之家可以设立慈善性的设施,以救助家族中贫弱者。11世纪的改革家范仲淹就设立了规模虽然不大但名声很响的慈善性的义庄。例从义庄获得的收入用于接济亲族中的孤儿,供其读书,为家族子弟的婚、丧、冠、笄之礼提供资助。范仲淹的妻子也时常把自己的275钱财捐献出来帮助别人。但许多家庭中,缺乏足够的钱财去设立义庄之类的慈善设施,即便能设立,通常也没法长久维持。
城市里的私人行善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但这些善事有助于缓解贫苦、病弱者的痛苦。居住在凤凰山的富贵之家对那些贫苦或老弱之家给予了帮助,这些人对他们的恩人怀有无尽的感激之情。有时这些富贵之家还给乞丐施舍棉衣,救助生意失败的商贩,偶尔他们也给贫苦人家资助丧葬费用。在寒冷的冬夜,街道落满雪花,富人们会来到寒屋陋舍,往门缝里塞钱,给屋里的人多少减轻点痛苦。
穷困的父母无法给他们年幼的孩子带来富贵,也不愿意把子女卖身为奴,他们有时就把孩子丢弃在人家的家门口或官府的门口。在移民大规模南迁期间,弃儿数量激增。1138年,官府禁止遗弃孩童,并在各县设立孤儿收容机构,收养那些父母无力抚养而遗弃的孩子。宋朝期间遗弃孤儿的问题一直存在着。1248年,另一所名为“慈幼局”的孤儿院在京城开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