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2.13士大夫的杰出代表——韩延寿!

赖辉东《论语史鉴》12.13士大夫的杰出代表——韩延寿!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1-12-14 19:47 被阅读0次

    第13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讼:争也,形声。从言,公声。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言公结合,意为在公堂之上争论,讼的原义就是争论,如《易·序卦》:“饮食必有讼。”

          讼后延伸指打官司,如《周礼·地官》:“争罪曰狱,争财曰讼。”

          讼也指谴责,如《论语 公治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也指伸冤,如宋·洪迈《容斋随笔》:“汉武帝杀戾太子,田千秋讼太子冤。”

          讼也通颂,指歌颂、称颂,如《韩非子·孤愤》:“一国为之讼。”

    犹:从犬从酋,酋指酿酒成熟糟渐少而见酒水。犬、酋结合,意为兽进退多疑似在酝酿之中。

          一说犹指一种多疑兽。猿类,夘(mǎo,兔也)鼻长尾,性多疑。如:《史记·吕后纪》:“犹与未决。”

          如《尔雅》:“犹如麂,善登木。”又如《尸子》:“犹,五尺大犬也。”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山多犹猴,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

          犹也指一种犬,如《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

          犹也指如同、好比,如《墨子·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又如《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犹也指踌躇疑惧,如《离骚》:“心犹嶑(xiàng,山名)而狐疑。”又如《老子》:“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犹也通猷(yóu),指谋划、计划,如《诗·小雅·采芑》:“克壮其犹。”又如《荀子·议兵》:“王犹充塞。”

          犹也指还、仍然。如《资治通鉴》:“犹不失下曹从事。”

        犹且指尚且、还,如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大,指耶稣的门徒之一。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曾接受三十块银币出卖自己老师耶稣,后泛指叛徒。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为政的根本是如何使诉讼的案件不发生!”

          孔子认为,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

          要想使老百姓和睦相处,减少纷争,必须依靠教化。这个教化与我们现在说的教育不同,敎,上所施下所敩(效)也;化,敎行於上,化成於下也。

          《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中国传统敎化,分文化和武化相融合。文化以虚,武化以实;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文载道,以武入道;敎行於上,化成於下也。

          教化的目的是移风易俗,劝人向善,使社会风气归于良善。这种教化如果深入人心,社会人人向善,大众心慕礼让,自然会减少社会争端,更不用说杀人放火之事了。

          孔子曾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教化引导社会大众去注重道德,这就会使大多数人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自觉约束自己不做不合“礼”的事,人人克己,矛盾自然难以形成。

          如此一来,社会矛盾相应减少,诉讼案件会大幅下降。古代的士大夫做官后,一般都很重视教化,并希望通过教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

    君子——韩延寿

            西汉时期有个叫韩延寿的人,他用实践证明了孔子提倡的推行教化,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能够使民众归于良善。社会争端大幅减少的理论。

            韩延寿(?~前57) 字长公。原籍燕国(汉武帝第三子刘旦的封地,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人,后入籍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

          韩延寿初任郡文学,因其父谏燕王谋逆而死,被擢为谏大夫,后迁任淮阳(今河南周口市)太守,以治绩显著调任颖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及登封一带)太守。

          在此以前,赵广汉(今河北博野县人,举报箱的发明人)做太守,忧虑当地风俗喜聚朋结党,因此交结官吏和百姓,使他们互相告发,颍川因此告发成风,百姓多结成仇怨。

            韩延寿想要改变这种风气,用礼义谦让的道德教育他们,又担心他们不听从,于是依次召见被乡里所信任敬重的郡中长老数十人,设酒宴,亲自奉陪,把施行礼仪的想法告诉他们,向他们询问闾里歌谣和百姓疾苦,向他们陈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消除仇恨的办法。

          长老都认为很有益处,可以施行,于是共同商定嫁娶丧祭的礼仪和等级,大致依据古理,不得逾越法律限度,百姓依照他的教导。

          在其感召下,颍川社会风气迅速好转。调任东郡(今河南濮阳市)太守,在郡3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考绩名列天下第一, 过了几年,韩延寿调任东郡太守,黄霸(今河南太康县)代替韩延寿治理颍川,黄霸沿用他的方法因而颍川非常安定。

          韩延寿为官,崇尚礼义,爱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请当地贤士,以礼相待,以广泛地听取建议,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

            韩延寿虚心采纳批评意见;大力举荐在丧事中推让祖先遗产的子弟,表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美德;修建和整顿学校;在春秋两季乡射比武中,设置钟鼓管弦,吹奏古乐,推广宾主迎送揖让的礼仪。

            韩延寿还修建地方公立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古代的“乡射”之礼,用比赛射箭的办法选拔人才。届时,赛场上陈列钟鼓、管弦,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上下赛场时,都相互作揖礼让。

            到每年检阅地方武装的“都试”举行时,在考场上设置斧钺、旌旗,命将士们演练骑马射箭之事。

          修理城池,收取赋税,都于事前明白布告日期,把按期集合作为一件大事,官吏和百姓非常敬服畏惧,都奔走前往就痛切自责:“难道我有什么事对不起他,否则他怎会如此!”

          在韩延寿的影响下,人人都很有羞耻心,他有一位门下官吏因工作没做好而自刎,被人救活,由此成了哑巴。韩延寿听说这件事,对着他哭了,派官吏和医生探视医治,并大大地减免他家的赋税徭役。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

            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了下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原来,该门卒本来是诸生(太学里的学生),听说韩延寿贤明,没有途径引荐自己,因此替人做门卒,韩延寿于是留用了他。

            韩延寿在东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刑狱大为减少,是天下治理最好的。

          韩延寿与杨恽(yùn,丞相杨敞之子,史学家司马迁外孙)、盖宽饶(为官刚正,人称“虎臣”)等友好,是士大夫集团重要成员,官至左冯翊(今西安市西北)。

          汉宣帝重用皇族、外戚,排挤、打击士大夫集团。张安世(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病后,用戴长乐(宣帝在民间时认识的朋友)接替张延寿担任太仆,不久盖宽饶被弹劾自尽。

          魏相(政治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病逝后,韩延寿也在与萧望之(《鲁论语》的知名传人,萧何七世孙,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的冲突中,被控告判死罪。

          好友杨恽竭力救护未果,自己也被戴长乐弹劾罢免。韩延寿虽然受魏相提携,但是与魏相、萧望之他们同皇族、外戚关系密切不同。

          魏相与外戚许氏密切,而萧望之则是汉宣帝亲信。韩延寿与杨恽等士大夫集团关系更亲近。

          五凤元年“匈奴大乱,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韩王信的玄孙、游击将军韩说的儿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诸吏富平侯张延寿(张安世之子)、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问望之计策。”

          此时就表明汉宣帝已经把御史大夫萧望之置于众卿之上,军事决策不听从大司马韩增的意见,让他向萧望之问策。

          所以也可以认为韩延寿和萧望之的矛盾是士大夫集团与皇族集团的矛盾。就在五凤元年这年,韩延寿被害。

          临刑前,吏民数千人伴送韩到渭城,老少扶持车毂,争相献酒寄情,韩延寿不忍拒绝,共饮酒一石有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2.13士大夫的杰出代表——韩延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dr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