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多财也。形声字,原义指财物多,延伸指有德行,有才能。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
贤也用作对人的敬称,如“贤弟”、“贤侄”。
贤也指“胜出”,如《贤国策-赵策四》:“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本文的“贤”应该理解为优点、长处,“不贤”即指缺点、不足之处。
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字。“齐”的造字本义就是谷穗整齐,后来泛指整齐。
齐也延伸指治理的意思,如《礼记·大学》: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又如《论语》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也延伸指一起、同时,如“百花齐放”、“并驾齐驱”。
齐也指完备、全部,如“备齐了”。
也引申为“等同”、“相当”之义。如《准南子·精神》:“齐死生。”又如屈原的《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齐光。”
齐也指“无偏颇”,如《荀子·富国篇》:“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
齐也指“看齐”,如《诗·小雅》:“人之齐圣。”
先秦典籍及各铭文中的“齐”,常指齐国。
齐常作济、斋、剂的通假字。
内:入也,会意字,从人从冂(jiong),冂表示门外,冂人结合会人进入房内之意。内的原义就是进入,如《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也做纳的通假字,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准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内也表方位,指里面,与“外”相对,心在胸内,所以“内”也指“内心”,如“内疚”等。本文的“内”即为此意。
古代一般女人主内,男人主外,所以内也指妻妾,如“内人”、“贱内”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看到别人身上优秀的方面就要想着向他这方面看齐,看到别人身上不足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
很多人都把本文解读为:“看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这样理解未免狭隘,见到贤者,固然要向他看齐,但是,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身边难得见到贤人,如何向贤人看齐?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贤人也有缺点,身边的普通人也有优点,只要是优点,就值得我们学习。看到了别人的缺点,我们就要“内自省”。
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说:“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荀子·修身》中也提出:“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qiǎo)然必自省也。”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少数几个人在一起相处,就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然后向他看齐,还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和别人一样的缺点。
很多人以“见贤思齐”为动机,给孩子取名,如“思齐”、“思琪”、“斯琪”等,足见人们对“见贤思齐”观念的重视。
见贤思齐的李邕
据说在中华历史上驾驭文字能力最强的大师——李白曾作一首非常狂妄自负的诗,叫《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该诗写得非常精妙,用典丰富:
一,《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二,梁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若夫嵩霍之峻,无以方其高;沧溟之深,不能比其大。”
三,《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诗歌大意:李白自比大鹏,志向高远,但是他异于普通人的思想行为却被人耻笑,现在小人丑类得志,贤人美者失意,如“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蜒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连孔子(宣父)都说“后生可畏”,你(李邕)怎么可以看不起我们年轻人呢?
据说,李白想见李邕,被拒绝后,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该诗。那么,李邕是什么人呢?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
李邕父李善,曾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李后主曾评价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右将军就是王羲之。
苏东坡,米芾等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的朝中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
李邕豪爽义气,不拘小节,喜欢骑马狩猎,纵情享乐。他爱惜英才,见贤思齐,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
李邕自刺史入京听候考核升迁,入京后每在路上行走,受到很多人的围观,他相貌不凡,以为他是前朝古人,一些士子争相结纳,登门拜访,或者求人打探,索求李邕新写的文章。
李邕直言敢谏,武则天时他拜左拾遗,在朝堂之上当着则天皇帝的面,就敢于和御史中丞宋璟(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宋慈先祖)一同指责武则天的南宠张昌宗兄弟以权谋私。武则天想发火,但是没有发作,沉吟了半天,竟应允了宋璟、李邕的批评。
那么,爱惜英才,豪爽义气的李北海为何会拒李白于门外呢?其实,这篇《上李邕》很可能是伪作!
元代学者萧士贇(yūn)的《补注李太白集》中说:“此篇似非太白之作。”
明人朱谏的《李诗辨疑》云:“按李邕于李白为先辈,邕有文名,时流推重,白必不敢以敌体之礼自居,当从后进之列。今玩诗,意如语平交,且辞意浅薄而夸,又非所以谒大官见长者待师儒之体也。”
其实,在李邕68岁时,他是特地去见过时年44岁的李白的,而且还特地拜见了时年仅33岁的,还没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李白携皇帝所赐的巨资,杜甫有父母资助,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第二年,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甫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海,即今山东的益都。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连日赶往齐州与杜甫会面。
当时的杜甫还是个科举失意,放浪不羁的官二代,早已名满天下的李邕会如此待见这个后生,是因为他的才华。
李邕、杜甫、齐州司马李之芳在座,还有许多齐州的知名人士出来作陪。李白这时也在齐州。但是他当时不在场。
李邕与杜甫把酒长谈,论诗论史,也谈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让杜甫十分感激。就在这次欢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李邕愿意结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李邕鬻文获金,可以用来支付他结友交游的巨大开销。
李邕拜见完杜甫后,不久,他又见了李白,李白在益都听到了李邕见义而舍己相助的传奇故事。
这里有一个女子,丈夫被人谋害。女子持刀复仇,刺杀真凶而获狱,罪当极刑。这时候李邕奋不顾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写下了叙事乐府《东海有勇妇》:“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
送别杜甫和李白后两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致死,时年70岁。
对于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绝,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没汶阳瘗”。
李白愤怒之极,感叹之极,他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这一年,由于奸臣李林甫一手遮天,朝廷一片污烟脏气,杜甫到长安考试又落榜了。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比较有名的有他送给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时的杜甫被逼得没法谦虚了,他说他参加过国家大典,读书很多,诗文水平不亚于扬雄和曹植,书法家李邕和大诗人王翰都很待见他,希望自己能被重用,使皇帝成为尧舜,社会不再黑暗,民风变得淳朴。
遗憾的是,杜甫依然没被重用,继续在异乡漂泊,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