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家《通玄真经》与茶道养生

道家《通玄真经》与茶道养生

作者: 彦娥堂鹏辉茶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08:50 被阅读0次

《通玄真经》即《文子》。文子学派思想尚阳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家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学派思想尚阳 [1]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家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称,计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时人,属道家系统,著有《文子》一书。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经》,为道教四部圣典之一。柳宗元始疑其伪,千年来遂质疑不断。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就包括《文子》一书。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

今本《文子》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二卷(篇)。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特别强调以老子之道德论治国。他在楚平王问及淫乱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时答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又曰:“故以道莅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莅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据说,“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时天下治”道教对《文子》一书评价颇高。

默希子曰:“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叙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极玄机,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奥,其辞文而真。 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被认为是治国治身的重要典籍。

杜道坚亦称: “《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萃万古为一编,诚经世之枢要也。”《正统道藏》所收注本有:唐默希子《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七卷(缺《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五篇),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其自注云:《文子》十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坚随义析之,增八十一章,章别其旨,题曰《缵义》,以便观览云。

我们可以从茶道养生的角度再次看《通玄真经》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从中吸取茶道养生的思想以供今人养生学习之用。

一,《通玄真经》卷一《道源》与茶道养生

茶道养生的最重要的一步是理解茶道的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从中国文化而来的道,从老子之前隐隐约约以后,到了老子开始详细说明,后来道家有详细阐述,文子作为老子的弟子,自然会详细阐述老子“道”的思想。在《道源》的开始就阐述了对老子“道”的全方位阐述。首先从宇宙观方面进行说明,“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 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 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

从宇宙观谈到现实社会中的圣人治理观和养生观,我们主要从养生观里学习其养生思想。养生观自然是通过宇宙观里而来的。把宇宙观理解清楚了,养生观用道茶道方面就轻而易举了。我们先通过第一段看看文子阐述的老子的宇宙观。

1,“道”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本源。“道”是先天地生,并且生出万物,万物包括天地人,这万物都具有先天地生的“道”的特性。“道”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的能量,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主要记住这一点。因为这个根本的特性,“道”可以应用到任何地方。从圣人执政思想和养生思想都与此密切相关。

2,养生的关键在于吸取“道”的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我们可以看文子第一篇的相关记述。“老子 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 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照明天下者,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故天下之事不可为 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 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曰: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 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 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 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 欲,捐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大道坦坦,去身 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最终,圣人治理百姓或者治理自己的身体,都要在道中,以这个中道制外,不要外求,在道中能够治身,也能牧人。

3,茶道养生重点也在于吸取“道”的生命能量。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第一步就是要“内修其本”,无为而治,不易自然。也就是说要吸取道的生命能量,得从心内着手,不是从外部着手。也就是说我们要茶道养生,不是从外面的看得见的茶着手,而是从内心修理开始,把自己的内心通过喝心灵的茶清理干净,让道能够运行其中。内心修理需要道的五个方面进行,“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从内到外进行改变,按照茶道精神四个字“俭清和敬”进行泡茶喝茶养生,长时间反思并实践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按照文子所说就能达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害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 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夫情,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静,空於物者,终於无为。以恬养 智,以漠合神,即乎无垠,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交也;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 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於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的境界。

4,茶道养生在于通过“真人”学习“真知”。老子曰: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 知大己而小天下,几於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 折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间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大己而小天 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 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 杜,神伤於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 四达,能无知乎?」   

真人首先已经达到内心的修理了,也就是说明白了茶道的真实含义,因为能与天道合一,顺应茶之自然,所以能够明白四达。我们只是需要修练内心,有虚心学习的心即可,有朝一日遇到真正明白的人就跟随学习就行。

5,茶道养生需要做到心神安宁,情绪稳定,不受干扰。“老子曰:万物之摠,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 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内,得其 内者,五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无所太过,无所不逮。”不要产生喜怒哀乐恐,那么心神就会安宁,心神安宁,自然才能养生。这一切都在于顺应自然,尊道而行。

二,《通玄真经》卷二《精诚》与茶道养生

1,茶道之“精神”的重要性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 生矣。夫道者,藏精於内,栖神於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

精神分开开看,人的内心是“静”所藏之处,人的心是“神”的栖身之地。精在内,神在外连于道。与神相接通才能阴阳和而万物生,才能连接到“道”的生命力量。所以,我们要“精诚”感动上天,才能接通神明,这样才能吸取“道”之生命力量。

我们茶道养生,也要时刻把茶道精神内在与自己心中,用诚心来实践,这样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2,茶道养生重点关注自己内心,不要关注外部。

老子曰: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风,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知九窍四支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虑荡於内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故「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言精诚发於内,神气动於天也。   

从内心反省开始,不要过多的言语和行为,下定决心要按照道来行动的精诚以达到天,这样才能安定内心,连接天地,以和精神,自己成为和平和谐之人,这样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三,《通玄真经》卷三《九守》与茶道养生

1,茶道养生首选顺天而行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 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於俗,不诱於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 宁,万物逆之死,顺之生,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禀於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人从天道而来,有天道生的力量在,所以有生命。养生也在于顺天而行。茶道养生也是如此,必须顺天而行。从内到外都要改变,以茶道精神指导自己喝茶方式,用道的思想指导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道的养生境界。

2。茶道养生需要九守知一。

“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这九个方面也是茶道养生需要守的。守这么多目的是为了养生即长生,实际上还是为了能够守一知一。“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摠而为 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一就是能够给予生命力量的道。

四,《通玄真经》卷四《符言》与茶道养生

1,茶道养生与社会生活

茶道养生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社会生活观念,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单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以要与社会和谐相处才行。在这方面道家与儒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因为社会属于外力,自身属于内力。养生要关注的是内力,但有时也得关注外力即外界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

老子指出来了影响我们生命的三种情况。除了第一种是因自己本身出现问题导致死亡外,其他两个方面都是因为自己触犯了外界的社会因素,导致外力杀害自己。这方面需要做茶相关经营的人注意了,做茶方面经营的茶人也想自己养生好,但是一旦投机取巧触犯国法,或者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那么自己会受到法律制裁,这反而不能使自己身体得到养生。所以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茶道从业人员,得从社会方面多考虑,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像儒家提倡的那样努力修养才行。这样做好的社会的一份子之后,再从自身开心下功夫,用道家的天道来修自己。

2,茶道养生需要治心术

茶道从业人员容易犯内在和外在的双重错位。对于自己会有贪欲,对于外在的也有贪欲。那么就会对自己不好,对社会不好,所以达不到养生的目的。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养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茶道养生需要从业人员做到四个方面,不要太关注福祸,脾气要好合理取利,不要贪心,欲望不要太大。走适性情的道路。这几个方面就是治心术的范畴。治心术就是要治理自己的内心,治理好自己的内心,就是要去掉自己的贪欲,走正常的路。这是对于别人来说的,对于自己就要节制控制自己的贪欲和情绪,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回归到道里面。知道天命,就是反思自己,知道上天给予自己的使命,上天给予我们生命,也给予我们保护爱护生命的使命。那么我们就得治理好内心,顺应天命,这就是最大的养生,因为天会给予我们生命的。

五,《通玄真经》卷九《上仁》与茶道养生

1,茶道养生与治理之能

现代社会最缺少治理的能力和智慧,那么从茶道养生中就能吸取到这方面的智慧。这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茶道养生就是用茶之道来养生的,如果能养生一个人,就能让更多人养生。从古至今,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各行各业的领导为什么喜欢喝茶?不仅是自己可以养生,而是可以从中吸取治理的智慧。我们看一下文子怎么说?

老子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遗爵,必重生之所由来之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文子问治国之本。

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这里说出了重大的治理智慧,那就是“贵生”。很简单的道理,从君王到企业领导乃至平民百姓,自己都不看重自己身体,怎么会爱护别人身体呢?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企业领导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拼命的赚取人际关系和利润,往往会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这方面自认为自己很能干很拼命,这是没错的,但按照道教来说,这样的领导属于没有智慧的。因为他们不贵重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那么领导不贵重自己的生命,还会对员工和客户生命负责吗?这样的领导很努力,得到物质的回报,却会失去人心。所以为什么现在领导都弃酒喝茶了呢?从长久来看,这种趋势会趋向增大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家都注重自己生命,谁能使自己生命更好,人们才会愿意跟你打交道,这样才是大智慧。所以未来最大的趋势就是养生,最大的智慧也在养生。那么茶道养生就是其中最广泛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养生方式,比必然会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茶道养生贵静俭

本篇开始就说“老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

茶道养生也是如此必须以静和俭为主。静心,喝茶才能起到应有的保健作用,因为内心清净,天道运行心中,天人合一,自然能用道来养生。但是俭的品质才能静下来,老子说这个“俭”是三宝之一。除了节俭不被外界的物质影响自己内心之外,还有检查反思自己内心的意思。因为不被外在的物质影响内心,那么自己内心才能清静,再加上自己经常反思检查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不符合天道精神的地方,常常喝灵茶以清楚内心的垃圾,那么内心就会清净下来,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

相关文章

  • 道家《通玄真经》与茶道养生

    《通玄真经》即《文子》。文子学派思想尚阳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

  • 道家《冲虚真经》与茶道养生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 ”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黄老道家学派的杰出...

  • 道家与茶道养生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 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

  • 道家庄子《养生主》与茶道养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 《玄门散识》文献卷☯道教中与养生相关的主要著作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即《庄子》)、《冲虚真经》(即《列子》)、《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文子所著)、《...

  • 道家庄子《天道》与茶道养生

    先看本文的介绍。传统认为本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

  • 茶道与养生

    我们今天谈论茶道与养生而不是茶与养生。以前大家都谈论茶与养生,今天为什么我们谈论的是茶道与养生呢?那是因为简单的从...

  • 《通玄真经》论慎独

    《通玄真经》论慎独 君子之憯怛(cǎn dá忧伤)非正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舍...

  • 360个人图书馆~道家四圣

    四子真经,指《南华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和《洞灵真经》。据说,这四部经典的作者庄子、列子、文子和庚桑子...

  • 道家庄子齐物论与茶道养生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家《通玄真经》与茶道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e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