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挫折来了。
五岁的宝丫和九岁的仔仔一起玩积木。
仔仔说他要建造一座宇宙飞船。他会带着大家飞到月亮上去,然后再去看看有没有外星人。他很有顺序的把小块连成大片,先做了船身再做机翼,他一边做一边说有关于这个宇宙飞船的特点和任务。
宝丫模仿着哥哥。当仔仔拿起一块蓝色的方块,宝丫也拿起蓝色的方块,当仔仔将他接到绿色的长方形上,宝丫也把他接到绿色的长方形上,可是宝丫无法做成宇宙飞船,仔仔哥哥的动作太快,宝丫根本跟不上。而且她还老撞坏自己搭好的积木。
当仔仔继续他的太空探险时,宝丫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尤其是看着仔仔的宇宙飞船初见模型。宝丫非常生气,将自己的积木推倒,然后重新搭,可是她始终达不成,她特别生气,她开始将积木扔向了仔仔。
宝爸看到宝丫生气了,想过来安慰她。
宝爸:宝丫,你刚刚做的太好了,我觉得你做的特别漂亮。
宝丫:你骗人,才不是呢!哥哥做的好看,哥哥做得很大。我的一点都不好。
宝爸:不,不,不,你做得特别好,我认为你就是最好的宇宙飞船制造家。
宝丫:那为什么哥哥做的更大是而且不会倒呢?。我做不好,我做不了这个,我讨厌搭积木。
宝爸:不是这样的,我的小宝贝。只要你拿定注意,你肯定什么样的宇宙飞船都能搭出来。来把积木给我,我给你做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宇宙飞船,它就属于你。
宝丫:好吧,帮我做一个吧,我不会做这个。
2.安抚中常见的错误
宝爸在干什么呢?他想安抚自己的女儿,想让自己的女儿对自己有信心。但接过是孩子根本不相信爸爸说的话,他还是坚定的认为自己做不了这件事情,自己做不好。
也就是说宝爸的安抚只能起到不让孩子哭的目的,但是无法做到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积极探索和实验的人。这个和宝爸最初的初中是南辕北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第一,宝爸说的没一件事情是真的!
宝丫自己知道,她做的根本不可能和9岁的哥哥一样。可是宝爸为了安抚她,却说假话,这样的假话孩子不会信。我们其实可以跟宝丫解释等她长到和哥哥一样大,她做的东西就会更加的结实,还可以告诉她,仔仔哥哥在她这样大的事还,所做的东西和她所做的东西一样。而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第二,为了让宝丫高兴,宝爸为宝丫做了一个她永远无法做到的东西。
宝丫因为做不出宇宙飞船而生气,这是她遇到的挫折,她的挫折符合她发展的规律,她的手脚协调能力肯定不能和九岁的哥哥相比。可是宝爸为了安抚宝丫亲自给孩子做了一个比哥哥更大更好的宇宙飞船。这个行为传递给宝丫的信息是:当一件事情你做不到的时候,你就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吧!
宝爸本来想帮助宝丫建立自信,可是这样的行为却让宝丫更加确定自己不行,更加严重的磋商了孩子的自信,容易让孩子将来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而直接说”我不会,我做不到!“
宝丫经受失败不是错事,也不是坏事,失败也不是什么大不的灾难。失败确实可能暂时降低宝丫的自信,但这不是重点。反倒是宝丫对自己失败所做的诠释更为有害”我的一点都不好,我做不了这个。“这种归因会让孩子裹足不前,甚至不敢尝试的。
我们需要同情宝丫,并且了解她的心情,让她知道爸爸理解她的感受,而不是为她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我记得我7岁的时候叠了一个飞机,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飞自己的飞机。谁知道我的飞机根本飞不起来,还被风吹到了水里。我当时好难过啊。“
对于宝丫来说搭不好积木是一个不小的挫折。面对挫折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归因。宝丫的归因方式是小消极的,这种消极的看法“我的一点都不好”,“我做不了这个“可能是未来造成更多挫折的主要原因。这种想法会让宝丫以消极、放弃、退缩和抱怨的方式来应对问题。长期下去不用外界干扰,她自己就会打击自己的自信,让自己不敢对新鲜事物做任何的尝试。我们需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归因问题。
3.面对挫折,我们如何正确安抚孩子?
丫妈:宝丫,积木老是搭不好,很伤心吧!妈妈小时候没有积木,我们玩丢石子儿。可是妈妈的手胖,抓不稳,老是掉。那个时候妈妈可伤心了,伤心的都流眼泪了。后来我就天天丢,后来我玩的可溜啦。
宝丫:哥哥做的好,我做不好,我太笨了。
丫妈:不,不是我的宝丫笨。而是宝丫比哥哥小,哥哥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搭宇宙飞船,他搭的积木也老是垮掉。
宝丫:我长大了就可以了吗?
丫妈:是啊,你好好练习,长大了就可以搭好了。你在搭宇宙飞船的时候,虽然你搭的不够高,但是你配的颜色很好看,而且你的底座很坚实哦。妈妈相信只要你多练习,你就可以搭出漂亮的宇宙飞船。
宝丫:好吧,我先搭个小的吧!
对于挫折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最有名的就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把狗关进笼子里进行电击,这个时候狗是非常痛苦的,它上蹿下跳想要逃离这个笼子。可是它逃离不了。反复这样几次之后,心理学家继续把这支受过电击的狗关到笼子里,继续电击,不同的是这次笼子门是打开的,可是狗就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电击从身体穿过,直到实验结束,被心理学家从笼子里抓出来。小狗的这种情况就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这种情况在我们人类身上也经常发生,君不见有些人还没有开始做一件事情就认为自己必败无疑,肯定做不好,因此而不敢尝试。其实这就是他小时候经常进行消极归因导致的。
挫折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陷阱,如果在孩子挫折的时候归因方式倾向于“我不行,我不能”这种贬低自身的消极因素,孩子就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像笼中的小狗一样开始妥协,退缩。
所以当孩子面对一个挫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他遇到困难了,他不舒服,他需要我们安慰。然后我们要帮助孩子进行一个积极的归因,让孩子知道失败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局部的,失败是可以改变的。只有这样孩子的归因方式才会逐渐的积极起来。一次挫折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