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酒醉鞭名马

作者: 黄潮在高原 | 来源:发表于2021-03-03 20:29 被阅读0次

我要讲的故事,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了许多年,每次与朋友提起,都让我别去动笔。理由有二,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大多当事人还活着,说出来是件很丢面子的事;终归不是件好事,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耻辱。

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把知道的一些片段写出来。我的理由是,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我们再不面对,一是对不起那一段历史;我们不说,也许再不会有人知道了。

我的记忆先从1975年深秋开始。那年秋天,我当农民的青龙公社,所有的生产队长都去乐山城里开大会。大会的全称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乐山县八个区近六七十个公社数千基层干部,乐山城里所有的招待所、旅店,甚至有条件的学校都摊开地铺,住满了从区到公社、大队、生产队的负责人。

会议开了几天我忘了。听我们生产队老队长宋春华回来介绍,这是解放以来召开的最大规模的万人大会。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盆盆饭,八个人一组,蹲在地上围着吃,耳巴子大的猪肉管够,满口跑油。

老队长是本份人,当了二十年的队长,还兼任浪潮大队的贫协主任。他去县城开万人大会,带回来两本古书,放在进猪圈上厕所的石柱上。我一看,是宋代苏东坡父子的文集。队长说,"开大会听报告,人太多,凳子不够坐,就从收缴的古代旧书中搬来一大堆书,每人发一本垫在屁股底下,开了两次大会,发了两本。说是垫了屁股后交回去。我见这书纸还粑和,拿来擦沟子还不错。"

老队长带回来的这两本书,就这样落到我手上。多年以后我查《三苏全集》这个版本,从雕版字体排列分析,应该属于眉州刻本,是清代道光年间由两任眉山知州主持刊印的。《三苏全集》一共有八十本,由四千多块雕版印刷而成。

从1833年初印开始,有多次印刷。目前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有十三套,版式不同,书高24厘米至28厘米不等,其中有朱德委员长收藏的版本书高27厘米,纸张黄中偏白色。

老队长带回的版本书高29厘米,大气上档次。绵纸偏白,韧性好。封面上的文字书法功底深厚,月棠是个古曲牌名,在这里出现,我猜想是当初全集翻印者的名号。

这套八十本的《三苏全集》,每卷扉页右下角都印着书籍收藏者的私章:刘灜夔。也许,刘瀛夔正是这套全集的拥有者,在1966年的夏天,被戴红袖套的学生以"破四旧"抄家收缴。而今,除了我手里有两卷,其余七十八本不知流落何处。

时间回到1966年,多少古籍瓷器名人书画统统列入"封建糟粕",要么付之一炬,要么收缴归公。这些往事,虽然过去了许多年,经历过的人依然记忆犹新。

2019年4月3号,乐山二中三连十九排部分同学,在赛公桥里面沁园春聚会。同学中有几个毕业于月咡塘小学,说起1966年"破四旧"抄家,一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举起小红旗,蜂拥而至一幢叫"仁居"的宅院,房子的主人是原乐山制药厂老板,姓邓,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华西大学药学系。

冲进"仁居"造反的一群小学生,被眼前破烂的景象惊呆了。原来在小学生们进门之前,早有年纪大的初高中红卫兵把"仁居"翻了个底朝天。所有的木地板都被撬开,书籍、衣服满地乱丢。凡是有点岁月的物品都不见了踪影。有小学生不甘心,把房主人的一件旗袍从箱子里拖出来,套在身上。旗袍长,小学生个子矮,旗袍拖在地上,跌跌绊绊,如马戏团的小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过去几十年,那天的场景仍然记得。

说起抄家破旧。有同学的母亲是街道居委会的会长,出身贫寒。当时街道积极分子上门抄家收缴,或者是家有"四旧"自动上交的许多古书、古画、瓷器佛像,东西太多,一时半会也不知道送到哪里保管。便一大堆的放在居委会大妈的堂屋。

大妈的一个女儿是我同学,她回忆说:堆的东西太多了,进进出出拦脚绊手的。那个时候每天早上都要生火,反正也没人看见,就从堆成小山的没收物中,捡古旧书生火。特别是那些书画,一点就着,引火很方便。其中有张画,画的是一匹马,你随便站在哪个角度看,马都会冲着你跑来。画上写有两个字,悲鸿。

那张画,同学说好看,没用来引火生炉子,抽出来挂在墙上。后来搬了几次家,不晓得丢到哪里去了。

中国传统字画在那个时代的价值等于零。

曾经看过一段文字,说的是 1970年6月,上海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收来了60万件书画作品。在“破四旧”的大背景下,数万珍贵字画被标价10元一幅出售!最夸张的时候,1元钱一幅卖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短短一年时间,各地就查抄了成千上万件文物古董,堆在仓库、寺庙和地下室里。

  不得不说,那个时代是中国文物的“至暗时刻”。大量的传世青铜器被当成了废铁进了熔炉,古代字画这类的“破烂儿”便成了可以卖给外国人的“货”。上海的这家公司便收购了60多万件字画,准备当成“废纸”卖给外国人。一开始的定价是10元一幅,后来直接降价成了1元钱一幅,还可以随便挑选!

  消息一经传出,外国人圈子都炸了锅!他们觉得中国人疯了,不过疯掉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结果!这些传世几百年的古代字画,竟然可以1元钱选购。

这消息,简直是令人血脉喷张!许多的外国人雇佣有点鉴别能力的中国人前去抢买字画,还买通了工艺品出口公司的员工,上海博物馆负责人之一的书画大师谢稚柳先生,得知此事,当天夜里,谢稚柳便找来郑为、承名世、钟银兰、朱恒蔚、万育仁、黄桂芝等文物专家组成两支小队,一路由承名世带队,去浙江宁波慈溪清理上海进出口公司存放在此地的文物;另外一路则由谢稚柳、郑为带队,在上海玉佛寺等地清理、鉴定文物。  来到玉佛寺后,谢稚柳一行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破败的屋子里,满满当当像堆破烂一样到处都是字画。大家一边叹气,一边强忍住悲痛开始清理工作。这个时候,郑为随手拿起了一幅字画,仔细端详了一会,大喊一声:“不得了啊,这不是八大山人朱耷的《蔡邕赋》吗? ” 再一看标签价格1元钱!郑为气得说不出话来,自己这辈子没见过如此荒谬混账的事情了!这幅被抢救下来的《蔡邕赋》,后期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其珍贵程度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紧接着,这些“破烂”里又被清理出了唐代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真迹,在一座仓库里面他们竟然还发现了唐伯虎的真迹……

    最后,在一个弃置的竹筐里,大家发现了一个卷子,捡起打开一看,卷头有宋徽宗瘦金体书“王羲之上虞帖”签条。那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这东西竟然就是后来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

我的战友乐生给我讲过一件事。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乐山学道街商业局礼堂,举办了一场销售活动。礼堂里摆满了各种文物和日用品。从古董家具到瓷器,从皮毛制品到古代戏服,应有尽有。进去的人,每人都拿着一张购物小票,凭票每人限购一件东西。乐生的母亲曾裹过小脚,走路有点蹒跚。她以一个家庭主妇的眼光,选来看去,最后选了一个旧时的木匣子,用土漆刷的锃亮,上面还有诗句和花卉。是旧时大户人家陪嫁女儿用来装珠宝首饰的匣子。乐生说,花了两角钱带回家。

这事,我也有印象。我的一个亲戚,当时在招待所工作,也领到一张购物卷,他是识货的人,花了不到十元钱,买了一张明式桌面,说是黃花梨做的。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乐生回忆,展销活动结束后,一些古代演戏用的戏服无人问津。有调皮捣蛋的孩子翻窗进入,把五彩斑斓的戏服拖出来,上面精致的佩戴掉了一地。

说起戏服,那可是唱戏演员的命。名牌演员的戏服,价值不扉,装在专门的柜子里,由专人负责,叫箱官。

今天,许多人对民国以前的瓷器当宝贝一样的喜欢。在那疯狂的年代,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我的同学晋川家住月咡堂公安处,那时,抄家收缴的大批古代瓷器堆在会议室,小孩子不懂事,竟然把那些瓷器当成靶子,用石头或者弹弓去打,听着一声声清脆的破裂声,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呼胜利。

有位叫徐文成的老太太,今年九十四岁了,耳聪目明。她回忆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她因为识字,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见识过古代器物,抽调去八仙洞下面废旧物资仑库。那里堆满了收缴上来的各种各样的古代香炉、佛像、有瓷器的、有青铜的。

老太太说,堆闷了,连脚都插不进去。她们分门别类,把有文字的器物,按朝代堆好,明代清代的最多,然后再请省上的文物专家来,选中了就拉去广东,卖给外国人、卖给香港人,赚外汇。

缺胳膊少腿的古代器物,装满一车送去回炉,当破铜烂铁卖了。

相关文章

  • 2018-11-06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多情累美人。

  • 曾因酒醉鞭名马

    我要讲的故事,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了许多年,每次与朋友提起,都让我别去动笔。理由有二,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大多当事人还活...

  • 小楷·钓台题壁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 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出自郁达夫的旧体诗作《钓台题壁》。19...

  • 感怀

    曾因酒醉鞭名马,曾因年少戏红尘。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爱人总是痛苦,被爱总...

  • 【猛虎啃蔷薇】

    ———对柳三变郁达夫和金先生 三人情欲的叩问 题记: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

  • 最打动你的一句诗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

  • 情义益人,害己

    曾因酒醉策名马,唯恐情多累美人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我岳: 自被高考那个小妖精把身体都掏空后,我们确有用吃喝玩乐的方式大补了自己一场! 再提起,我甚至觉得年轻时徒增的...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最近丧丧的,想到一些已经过去了还被很好转变的旧事落泪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非常惶惶,无力感与不确定让我低落。深知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因酒醉鞭名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lc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