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少爷背笠瓮对韵。
三四百字的篇幅,从下午3点背到晚上9点半,期间除去晚饭时间,整整5个小时,轮换了3个辅导人,依然背得磕磕巴巴、断断续续,记了前段忘了后段。
晚上7点,在我通过“词句解释”“场景塑造”“反复诵读”“分段轮背”等多种方式,他依然不能完整背下来的时候,我怒了。
“怎么回事啊,我都背下来了,你怎么还背不出来?”
“刚刚熟练的地方,怎么现在反而不熟练了?”
“念了这么多次,背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有地方字音会读错啊?”
“你自己先背背熟,再叫我来帮你背吧。”
我想起身,他又拉住了我。
我坐下,看着愁眉苦脸,满脸通红的他,又有些心疼,问:“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坐在你边上,陪着你,感觉心里好过些?”
他点点头。
我深呼吸了下,搂搂他的肩,轻声道:“妈妈不走,我们再分段读几遍,一起来努力攻克它吧。”
他点点头。
然后,过了半小时,依然没有进展。
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本老忘的地方依然要忘;原本已经记熟的地方,也开始磕巴了。
我没辙了。
还好,大哥回来了,我像看到了救星。
因为上周的那篇,比这篇还长,大哥用了半小时就教少爷背熟了。
大哥也信心满满。
少爷中场休息,大哥先吃晚饭。
8点,下半场又开始了。
逐字逐句地解释,过往诗篇的迁移联想,反复地诵读……
9点半,我忍不住从房里出来,发现不是“进展”的问题,而是赤果果地“倒退”了,连背得最熟的最后一句也不会了,第一句还老念错字……
我其实很想说:“别背了,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学呢。”
背不出一篇古文,大不了明天挨一顿骂吧。我就是这么想的,但不知为啥,说出来的话变成了:“娃,好像越背越差了。”
大哥嫌弃地朝我挥手,道:“你管自己。”
我也觉得自己失言,悻悻然地进了房间,但耳朵还是竖着,密切地关注着屋外的动静。
15分钟后,大哥说:“算了,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吧。”
少爷声音里带着哭腔:“可是,没背出的话,签字怎么办?”
“你拿来吧,我帮你签,但是下回我们还是要抽时间把它背熟的。”大哥还是心疼少爷的。
少爷乖乖地掏出了签字本,整理好了书包。
洗澡的时候,少爷叽里呱啦地想了很多话题和他爹聊天,从外星球谈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问了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爸爸”“爸爸”喊了不下十次。
“爸爸还是理解我的”“爸爸还是爱我的”,恐怕是少爷那时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
晚上睡觉的时候,少爷抱住我问:“妈妈,今天我有哪三件做得好的事?”
每天表扬对方三件做得好的事,是我们这周开始实施的一项“家庭成员感恩计划”。
他以前从不主动问我,我猜是他觉得今天表现不够好,他想知道,今天的他,是否依然是那个在我眼里每天都能找到闪光点的,我最爱的孩子。
我笑了,紧紧地抱了抱他,道:“当然有。”然后,先说了前两件。
说到最后一件时,我搂住他,道:“第三件,妈妈要特别地表扬你,今天你很不容易,古文坚持背了5个小时,虽然最后没能背出来,但你的坚持,妈妈还是感动的。因为一篇古文背了5个小时,期间还遭到了那么多的磕绊、挫折,就是大人在这5个小时中,都有可能觉得厌烦,但你都没有说‘不背’了,一直努力着,你的坚持,妈妈很感动。我们一定是还没找到好方法,我们到时再好好想想,等找到好方法了,一定能背出来的。”
他使劲点点头,说:“妈妈,其实今天我都背得快哭了。”
我搂住他道:“嗯,妈妈知道,妈妈懂的。”
他握着我的手,埋在我的臂弯里,很快睡着了。
白天的时候,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信息,她说,有次家长座谈上,有个妈妈讲,她的孩子告诉她,他是全班最笨的孩子。
霎时心碎。
孩子与孩子原本就是那么的不同,身心节奏、成长速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
但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愿意自己是“笨”的,“不行”的,“糟糕”的……
当他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差距时,当他觉得自己很努力也达不到“标准”时,当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期待有落差时,其实他的内心比我们更沮丧、更难过。
但是,我们的 “生拉硬拖”、指责、愤怒,甚至贬低,不但对他“雪上加霜”,更让他一次次地降低自尊、消蚀信心,推他一步步地走向我们期待的反方向……
我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无关乎“成绩”,无关乎“优异”,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
我知道,这一路的成长,还会伴随更多的坎坷、荆棘,我无法替他,也不该替他填平坎坷、披襟斩棘,但我也要做到,绝不伤口撒盐、讽刺贬低。
成长的路,再多的不易和挫折,都要自己走。他虽是他自己人生的冲锋号,但我愿是他人生的“避风港”,当他觉得委屈时、沮丧时,我希望他不管多大,身在何处,都愿像今晚一样,告诉我,心中的难过;都能像今晚一样,在我的臂弯里,依然能安心地沉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