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ABZ计划。A计划指的是现有工作,B计划指的是可以替补上岗的工作,算是备胎吧,Z计划指的是遇到困难时的保障。
今天是我来提出主题,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谈谈B计划吧!
你的B计划是什么呢?
这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连职业规划都没有考虑过;小部份人有做规划,但也只有A计划;还有一部份人,有A计划,也有B计划,但执行中的只有A计划,B计划永远只在梦想清单里躺着。
回到正题上,我的B计划是什么?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有B计划的,因为我虽然自有公司,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属于自由职业者,所以我是多渠道收入。
但我还是更愿意把这些多渠道统归为A计划的范畴。至于B计划,也是多渠道的,有写作,有团购,还有日后准备发展的古筝演奏。目前写作倒是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收入,所以这个B计划还是一个小宝宝,还未长大。
这样分析之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明确了。我要保持A计划,扶持B计划长大。争取早日实现ABZ~
计划明确了,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那些B计划红红火火的人,与B计划只躺在梦想清单的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是什么在起作用?
直观原因来说,是自律,是执行力,是目标感。
再剥一层洋葱,是什么导致有些人自律,有些人却不自律呢?
阿德勒说:人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所以也许是不同的人,他感受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方式不同。但是我依然觉得仅仅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仿佛还不够全面。(这其中也许是概念不清的原因)
我忽然想到《被讨厌的勇气》,我觉得这个更符合底层逻辑。《被讨厌的勇气》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学说。
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希腊语中的“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友好、善良等道德层面,而是指“有好处”,换言之,就是利己,对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善=利己
对自律的人来说,自律能够给他带来好处;对于惰性的人来说,懒惰能够给他带来他想要的好处。人天生追求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也天生会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这个好处,也许是金钱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也许是情感上的,也许是助推作用的……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吃饭时,妈妈说吃完饭可以吃零食,孩子就愿意吃了,因为这对他有好处,而吃饭带来的好处,他看不见,对他来说,那不算。
当别人跟自己约会时,自己说工作太忙,没时间,这时工作的好处>约会的好处;但过了一分钟,心仪的人来邀约,这会儿倒是有时间了,因为约会的好处>工作。
所以有人提出,提升自律的方法之一,是完成一件事情后,犒劳一下自己,这样能激发内心发出感受——有好处。
洋葱剥到这,仿佛比之前清晰多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要落实Plan B,或者说我要让UpLife成长计划能够坚持下去。我得思考,我想要什么好处?朝着这个方向,我让我为UpLife和Plan B所付出的行为,逐步靠近我想要的好处,让好处看得见,自律就不在话下了。
也就是说,自律是自我鼓励的结果!
嗯,有点眉目,让我以实际经历验证一下,这个逻辑是否正确。
忽然有点期待明天的UpLife主题了。
同时,也期待我的实验结果。在这之前,我得搞清楚我的底层需求——我要什么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