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成皋之战决定走势,从此刘邦军团在实力上赶上并逐步超过项羽,为后边的垓下之战全歼项羽奠定了基础,典型的以弱胜强。
弱者如何战胜强者?
研究成皋之战很有意思。
为什么在这场战役之前,刘邦被打的抱头跑?是项羽这个人万人敌吗?终归还是实力大大不如其,好比赛跑者一个骑自行车,一个开跑车。
所以,刘邦在彼时便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弱者若想打败强者,首先知弱才能守弱,守弱才可能图强,刘邦很清楚这点,自己很弱。怎么办?
只有将项羽的几十万大军变成如我一般几万大军,或者将我大军增扩至项羽一般数量,甚至多数与他,才有机会。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基与这个基本点,看看刘邦对内对外怎么做?
一,对内
1,首先重视人,做好团结内部骨干的工作。
有两种人最有用,一个是谋士,一个是大将军,这两种人怎么才能团结好?
信任然后重用。
这该怎么办呢?
就听你的。
我怎么想不到。
这三句话笼络了一群精英谋士。
要什么假齐王,要就要真的。
一句话笼络了手握重兵的大将军。
看看,这就是刘邦团结人的方法论。
2,重视吃饭问题。
吃饭向来是个大问题,打仗打的是粮草,企业竞争竞争的是现金流。
第一,派萧何稳固汉中、巴蜀,作为粮草和兵源的大后方。
第二,抢北方战场,积少成多。韩信破魏,属于侧翼迂回,但是,后边派其攻打齐地,就属于扩大战果,从广大的北方战场积粮攒人。
3,具有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庙算多胜。
首先是能看到了矛盾的关键点,那就是自己实力太弱,战胜项羽就要转化双方实力,问题是怎么转化?方法论更重要,这需要有全局思维,同时有洞察关键机会的火眼金睛。
刘邦团队显然有强大的全局思维能力,比如制定正面攻击,侧翼迂回,背后偷袭的作战方针就是看到了全局中与己有利的因素,将地利、人和转化为疲军、弱军之策,同时也看到了项羽没有主攻方向的软肋,四面骚扰,则会加重项羽分散兵力,创造机会分而灭之。
能体现看到关键机会点的就是充分利用成皋这个战略要地,因为是战略要地所以两家必然都想得到,尤其项羽更不会允许失去,这样,项羽必然重兵把守,如果能够将项羽几十万大军调拨部分去固守成皋,刘邦就主动了三分之一,一个是实现分项羽的兵,二是也创造了歼灭其主力的机会,果然,在后边曹咎战败后,项羽损失精锐,刘邦从守势争取到平局。
所以,厉害的刘邦也一定会死咬成皋,但是,他和项羽不一样,项羽要的是城,刘邦要的是势。
二,对外
1,还是重视人的工作,团结可以团结的对象,建立统一战线。毛主席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敌人的朋友弄少点,我们的朋友搞多点。
刘邦充分争取英布如是,英布作为南部一股吸引和骚扰项羽的强大力量,争取到则会加大疲军之策的作用,加快合围的速度。
所以,刘邦团结社会人士,建立统一战线。
2,作战指导高明、灵活,高度围绕战略目标,始终以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不拘泥于一城一池得失,在作战策略上,始终贯彻一个疲字,以达到致人而不致与人的全局主动,逐步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
3,擒贼先擒王。
擒掉项羽不现实,而是利用其刚愎自负,贪功揽权的缺点,分而化之,从内部瓦解对手。
刘邦用陈平计,让项羽一个范增而不能用,起到了打击孤立项羽的作用,从主帅实力转化的角度,削弱了项羽的决策和用人能力。
对内做好基础,清晰把握斗争转化的关键点,指挥艺术高明灵活,客观认识自己并始终围绕实力建设,动态的制造和转化实力变化的条件,静以待机,动而造势,以达到弱胜强的最终结果,终归靠的还是人谋!
成皋之战,以及后边的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柏壁之战等,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1044/b8b5b67c127191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