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聊一聊身后事

作者: 井冈山豆皮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20:09 被阅读45次

    清明,聊一聊身后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写尽了人们在清明时候的情绪,在断魂之中除了对先人的追思之外应该还包括对身后事的打算。古人对身后事如何打算,虽有史书和民间风俗流传,但奈何并不了解,还是说回今人对身后事的烦恼。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从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习惯开始改变为普遍的火葬习俗。火葬并不是新鲜事物,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在一些宗教之中还有较大的市场,但一直未能在民间推广开来。这跟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农业社会自然看重土地,土地给了产出,也给了家族繁衍壮大的根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自然希望在自己身后依然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守着家族继续发展下去。

    进入新中国,出于保护耕地、节省土地资源等原因,一贯倡导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名高级官员联合签名,以个人名义倡导火葬。随后,火葬制度开始在各地推开。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等要素需要更为有效的利用。原本土地上的农业产出无法跟得上工业化的要求,土地需要集约化利用。加上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带来的耕地保护,两者成为推动火葬制度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中国的火葬率已经达到56%,而美国只有26%。

    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比如为了推行火葬,挖人坟墓,比如人还活着就开始建造豪华的活人墓,这些冲动和矛盾都揭示了在火葬推行的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当然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逝者偷偷的埋,管理者也装作没看见,只是苦了在体制内的那些人。近日,更是有新闻不断在报道墓地的价格在飞涨,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墓地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商品房的价格,而且还有使用期限。摆在今人面前的事实是除了不能肯定的入土为安之外,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似乎连身后事都办不起了。

    改革必须要在堵死一条路的时候给出另一条通道,并为这条通道的广为接受做出必要的准备。一方面,土地需要集约化利用,公益性的墓地不多,另一方面,商业性的墓园价格越来越高,建的越来越豪华,如果两条路都走不通,结果会是什么呢?事实上,民生的关注也应该将身后事纳入其中,多建一些公益性的墓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聊一聊身后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p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