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中国先哲庄子称,真正的同理需要全身心地倾听:“只用耳朵来听是一回事,用理解去听是另一回事。而听其神则并不受限于我们的任何器官、不受限于耳朵或者头脑。
因而这样的听需要我们全然地放空感官。当感官空灵,你的生命就作为整体的存在开始倾听。如此,便能直接感知在你面前的人、事、物,这是永远无法用耳朵听见或用头脑理解的。”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出生于奥地利的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形容这是我们面对生命时所需具备的态度:“生命中的情境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每时每刻却如新生儿般,带着崭新的面孔,从未有过也永不再现。
你无法提前准备如何回应,也无法停留在过去。生命呼唤着你与它同在当下,负起责任而又全心投入。”
然而,保持临在绝非易事。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写道:“将注意力给予受苦之人,是极其稀缺的能力,也是困难的事情。这近乎奇迹。可以说这就是奇迹。
几乎所有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人,实际上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常常给予他人建议或宽慰,或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或感受,而非同理。
同理心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全然地聚焦在他人想传达的信息上,给予他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表达。
用佛家的一句话“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来描述同理这个能力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一个人需要同理,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建议来“搞定”对方的问题,他人往往会感到沮丧。对此,我的女儿给我上了一课。她教会我在给予建议或安慰前,先核实那是不是对方想要的。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同理他人,意味着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态度和想法去评判对方的感受。
我们常常认为的建议、宽慰或解释,如果不是对方想要的,也不属于同理。
“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是对同理最恰当不过的诠释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昨晚老公下班回来,刚要去卫生间洗漱,恰巧我刚挤好牙膏也准备刷牙洗漱,他随即说了一句“我一回来你就洗漱”,听到这话,让我感到很不爽,马上反驳道“我一共跟你碰上几次,就说一回来就洗漱”……
因为一句话,我们吵嘴争执了半天,不欢而散。过后,我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吵嘴争执呢?
因为我没有看到他当时的需要,没有倾听同理到他想要马上洗漱,而他的语言也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却让我感受到了被指责。
A2:我的应用(目标+行动)
目标:带着同理心倾听对方,而不解读为指责或批评。
行动:熟悉不同情境下,不能同理他人的惯用语言—P102页,同理他人时避免使用。
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回应对方,并影响对方也一起使用。
比如,我看到你在等我,你感到很着急,因为你很累,想要赶紧洗漱后坐下来休息一下,请你再等我2分钟可以吗?
运用起来还是感觉不熟练,有些刻意,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