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两篇文章,一篇叫《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人民日报),另一篇是《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韩少功)。前者讲经典阅读对我们的必要性,后者则阐释经典的“经典性”与“经典化”概念。
网络信息的局限性
《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中提到,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唯有“智慧”喜欢的东西,才能使它成长
当今,无论是在哪个阅读网站,我们所以为的“大量阅读”,其实都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
在此,我们往往把“智慧”与“知识”挂钩,由此出现某种错觉。比如知道不知道的东西,了解未涉足的领域,阅读其它人的“技能经验”,仿佛自己就能增加了一点“智慧”。
但智慧是这么好增加的吗?它是人固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我们,只是用这种“当前固有”的它来阅读其它东西。
唯一能让它成长的只有它喜欢的、渴求的,而不是我们喜欢的、认为的。
在网络世界里,通过“羊群”效应建立的“三观”,往往很情绪也很虚弱。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看法,1000个人说不定有几百种价值观。我们分辨不清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便只能通过网络其它人的评价,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那么可能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当你确认这种观念是正确的,立马出现其它观念来反驳它,推翻它。多方交战,场面混乱,大家都有各自言论来支撑。而你呢,迷失在这如汪洋般的信息中,只能全盘接收。
基础阅读/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喜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青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的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阔的通则和共鸣。”
“作品所蕴含思想和艺术则是达成建构的另一半真相。”
“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这一类的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可能就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是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是命之所现,靠实力和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