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读高中需要换乘公交车,换乘车辆很少,一般得在路边站半天,所以上学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感觉好麻烦。
当时做一次火车要一天,等一封回信要一周,好心疼时间啊。现在好了,我们三线城市去趟北京才几个小时,发个信息也是秒到。
只是交通工具变快了,通讯工具更先进了,可以利用的时间却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少了。而且可利用的时间不是一大块的,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
现在看来,人类是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了。所以我们只能去适应碎片化的节奏,今天我们就谈谈碎片化。
碎片化时间成了我们可以利用的巨大财富。
我们知道我们每天有很多小块的时间,只是平时没有重视,而且发会呆就过去了,能干什么呢?
问的更详细一些的话,是1分钟能干什么呢?5分钟能干什么?10分钟能干什么呢?
在写训练营作业的时候,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图片,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1分钟能干什么?写完之后,我自己也很惊讶,原来我们可以规划我们的一分钟时间。有意识的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发发呆就过去了,刷会手机就过去了。
具体操作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角色转换比较难。例如,忙碌的工作间隙,我想看会书,有时候会静不下来。如果有其他选择,首先是建议换掉;如果没有选择,那只能多锻炼角色转换了。
第二,手机经常偷我们的时间。正常的人,碎片化时间不是发呆,就是被手机偷走了。所以我们需要规定刷手机的时间,例如,早中晚,睡前,这样。
碎片化信息是纯度不高的金矿,我们需要提炼它。
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没有连贯性。尽管每一条都值得看,只是一天过去了很难产生记忆。常常有人感叹,学习了很多,懂了很多道理,还是没有变化。
怎么做才能让你的每一天都收获满满呢?
第一,信息的收集归类。
如果好文章一篇接着一篇,而且主题各不相同。那么建议直接收入云笔记,有时间再统一处理,这样能更高效的利用时间。
而且,我发现之前想看的文章,几天之后,反而没了兴趣。原来“喜欢看”有时只是当下的一种感受,并不是真的对自己有帮助。
第二,信息内化变成知识。
罗胖曾经提过,看到的信息缝一针才算自己的。就是表达一次或者分享一次,或者做一个读书笔记。
现在网上也特别流行以教为学的方法,我这篇文章也是把自己的学习和使用心得分享出来,内化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利用。
第三,知识炼成能力
只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提升自己。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建议可以看看,按照书上的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人看了一篇文章,感觉有用,就没有然后了。把信息定格在了“感受”这一步,然后接着去找新的干货了。因为看干货很过瘾很满足,而真的去做,去实践,发现挺痛苦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舒适区,罗胖认为年轻人应该过上行动人生,三步走即目标、方法、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创造更多可能。
就拿这篇文章说,如果你感觉本文的某句话给了你启发,那么请复述一遍,接着,你按自己过往的经历找到为什么会有启发的原因,是不是曾经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最后,你告诉自己,未来如何改变,如果操作才更好。这样把知识真正的利用起来,才是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