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应该立志达到全然又究竟的觉醒,不依靠外物。了悟来自内在对我们才有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著中觉醒。修心和禅定是处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2,如同环球小姐选美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做,所想的任何事情,都是基于一个非常有限的共同逻辑系统。我们非常强调共识。如果大多数人同意某件事物是真实地,通常它就变成正当有效地。多数绝不见的永远都对。糟糕的大卖座影片可以赚得大量得利润,而一部独立制作得优秀影片却只有少数人观赏。
3,“蛇与绳索” 是佛教说明空性得经典例子。假设有一个胆小鬼叫杰克,他对蛇有恐惧症。杰克走进一个幽暗得房间,看见一条蛇倦曲在墙角,顿时惊吓不已。事实上他看到得是一条有花纹得阿玛尼领带,但是由于惊慌,他误认为所见的东西,严重到可能把他吓死的程度-----被一条不真实存在的蛇给吓死。当他认为那是一条蛇的时候,所经历的痛苦和焦虑,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轮回,那是一种心理陷阱。幸运的是,杰克的朋友姬儿走进了房间。姬儿沉稳,正常,而且知道杰克以为自己看到了一条蛇。她可以开灯,跟他解释这儿并没有蛇,事实上只是一条领带。当杰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这种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说的涅槃------解脱与自由。但杰克的解放是根基于一个虚假的威胁的消除。本来就没有蛇,本来就没有任何会造成他受苦的东西。
当姬儿见到杰克惊吓时,她有一些选择。她可以直接地指出这儿并没有蛇,或者她也可以用善巧方便,将“蛇”引出这个房间。假如杰克已经惊吓到无法分辨蛇和领带,即使开了灯,而姬儿不善巧地话,她也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她拿着领带在杰克面前摇晃,他可能心脏病发作而死。但如果姬儿够善巧,知道杰克被迷惑了,她可以说,是的,我看到蛇了,然后小心地将领带拿出房间,让杰克暂时感到安全。也许过了一会儿,当他稍事放松后,再温柔地带他去了解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蛇。
我们的日常经验充满了不确定性,偶尔的欢乐,焦虑,以及似蛇一般缠绕着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期待,恐惧,野心,以及普遍的歇斯底里创造了黑暗和阴影,因而让这条蛇的幻想更加生动。如同胆小鬼杰克般,我们在黑暗房间的各个角落搜寻解答。悉达多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胆小鬼辣椒,我们的痛苦和妄想都只是基于幻象而来的。
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象当做真实而产生执著,不会有孩童追逐彩虹时一再的失望。你看穿这些幻象,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你还是会被刺激或变得情绪化,悲伤,气愤或热情,但是你会有信心,如同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因为他充分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场电影。你的期待和恐惧至少会稍许淡化,就好像了解那条蛇只不过是条领带而已。
当我们尚未证得空性,当我们不完全领悟一切事物都是幻象时,这世界会看起来非常真切,实在而坚固。我们的期待与恐惧也会变得坚实而无法控制。举例来说,如果你对自己的家庭有坚实的信念,就会对双亲会照顾你这件事有深切的期待。对街上的陌生人你不会有这种想法,他没有这种义务。了解和合现象以及了解空性,能在亲情关系当中容下一些空间。当你开始了解塑造了你双亲的各种经验,压力及情况,你对他们的期待会改变,失望也会减少。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只要稍微了解相互依存的道理,都会有效地软化我们对儿女地期待,也可能因而让他们视为是爱。没有这种了解,我们可能有良善地动机去爱护和照顾儿女,但是我们的期待和要求可能会令他们难以忍受。
相同的,了解空性,你会对社会当中,忽而建构,忽而解构的一切装饰和信仰失去兴趣-------诸如政治系统,科技,世界经济,自由社会,联合国等。你就会像一个成年人,不再对孩童的游戏有多大的兴趣。这么多年来,你曾信赖这些机构,而且相信它们能成就过去制度之所不能。然而这世界并未变得更安全,更愉快或更安定。
这并不是说你必须远离社会。了解空性并非表示你变得漠不关心,事实上,相反的,你生起了一种责任感和慈悲心。如果杰克在那儿吼叫,失态,叫骂买个人不要将蛇放在屋子里,而你知道这是来自他的迷惑,就会对他产生同情心。其他人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原谅他,那么你就可以试着开一点灯。在粗略的层次上而言,你还是会争取你个人的权益,继续上班,在体制内活跃于政治,但当情况改变时,不论是对你有利还是不利,你会有备而来。你不会盲目地相信所有地希望和期待会实现,你也就不会被结果所束缚。
可是许多人常常选择待在黑暗之中,我们无法看出造就日常生活地幻象,是因为没有勇气从我们身处的网络之中挣脱出来,我们以为只要持续前进,就已经或即将会非常舒适。这就好像困在迷宫中走不出来,我们却不想去发掘其他不同于惯常路径的方向。我们不愿意冒险,因为我们认为会损失太多。我们害怕如果从空性的观点来看世界,会被社会遗弃,失去别人的尊重,同时也失去朋友,家庭和工作。幻象世界的诱惑起了作用,它被包装得如此美好。我们被各种讯息所淹没,诸如某种肥皂会令我们拥有天堂般得香气,南滩节食法有多神奇,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行得政府系统,维他命如何增加我们得精力等等。
如同在电影院里得孩童,我们被幻象俘虏了。从这儿开始,衍生了我们得虚荣,野心和不安全感。我们爱上了自己创造得幻象,发展出对自己得外表,财富和成就过度的骄慢。好比戴了面具,却骄傲地认为面具是真实地自己。
4,从前有五百只猴子,其中一只认为自己很聪明。一天夜里,这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它很骄傲地告知所有其他的猴子它们,如果我们到湖里把月亮捞起来,就会成为拯救月亮的英雄。一开始,其他的猴子不相信,但是当它们亲眼见到的月亮真的掉在湖里了,就决定去把它救起来。它们爬上树,一只抓着另一只的尾巴,试着去捞起闪闪发光的月亮。就在最后那只猴子即将捞到月亮的时候,树枝断了,猴子全落入了湖中。它们不会游泳,全部在水中挣扎,而月亮的倒影也因为波浪而破碎。我们就像这群猴子一般,渴求名气与原创力,认为自己善于发现新事物,并且试图说服同伴们视我们所见,想我们所思,被野心所驱使,想要成为救世主,最聪明的人或最有睿见的人。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小野心,诸如让一位女性刮目相看或大野心,诸如登陆火星等。可是一再地,我们总是掉入水中,抓不到任何东西,又不会游泳。
5,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如果我们有勇气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界线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记得这些习惯的合本性,我们就能断除它们。它们不是不能破除的。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条件完全正确,信息适时到位的情况,你可能突然发现所有依赖的工具都不是那么坚实,它们有弹性,可弯曲。你的观点会改变。如果你信任的人告诉你,多年来你厌恶的妻子事实上是财神婆的化身,你从此以后看她的方式都会改变。相同的,如果你在一个上好的餐馆中享用一块加满酱汁的可口牛排,吃的津津有味,这时候厨师跑来跟你说这事实上是人肉的话,你的经验会即刻一百八十度翻转。你的可口的感觉,变成了呕吐的感觉。
6,悉达多教导佛法的目的,是要让杰克这种因为怕蛇而痛苦的人完全解脱。这表示杰克必须从以为自己不再受蛇威胁而得到的慰藉中超越出来才行。他必须了解,从一开始就根本无蛇,只有阿玛尼领带而已。悉达多的目标是除去杰克的痛苦,然后帮助他了解,从一开始,就没有本具存在的痛苦之因。
7,我们可以说,只要了悟真理,就会带来证悟的成就。根据了解真理的程度,我们能在证悟的阶段上进展,这叫做菩萨的证量。如果一个孩童在戏剧中的恐怖怪兽所惊吓,我们可以带他到后台,去看卸妆后的演员,除去他的恐惧。相似的,如果你能看见一切现象背后并了悟真理,你就会解脱。即使这位演员只拿掉了面具,恐惧也就相对减少了很多 。相同的,如果一个人局部地了悟真理,也就会有相应程度的解脱。
8,希望以及本初清净
经由知识和经验所获得的证悟能够超越怀疑。我们必须完全了解,阻碍证悟的污染和迷惑,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纵然我们的障碍看起来既顽强又恒常,事实上它是不稳定的和合现象。 明了和合现象的依存性以及能操作的道理,能引导我们看到它们无常的本质,而且我们让它们确定:它们是完全可以被清除的。
我们的本性就好比玻璃杯,而我们的污染和蔽障就好比污秽和指印一般。当我们买了杯子时,它并没有本具存在的指印。当它被弄脏了,这习性的心认为杯子是脏的,而不是杯子上有污秽。杯子不是脏的,它只是一个上面有污秽和指印的杯子而已。这些不净物可以被清除。如果杯子是脏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杯子丢了,因为污秽和杯子就会结合成一个东西: 脏杯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污秽,指印和其他显现在杯子上的东西是缘自某些状况而来的。它们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污秽洗掉。但不论我们用什么办法,目的是去除污秽,而不是去除杯子。因为杯子没有本具的指印,当你去除了污秽,杯子并没有转化-它还是你在店里买的那个同样的杯子。
当我们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愤怒或愚痴的,而对自己达到证悟的能力有怀疑时,我们事实上是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恒常不净而污染的。但如同杯子上的指印,这些情绪并非我们真实本性的一部分,我们只是从各种不利的情况之中,诸如与不善的人相处,或不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等,集结了这些污染物而已。这个本初无污染,自己清净的本性,常被成为佛性。但这些染污和它所带来的情绪已经存在太久了,它强大到成为i我们的第二本性,不时地覆盖着我们。难怪我们认为没有希望。
要重燃希望,在佛教道路上地人可以开始这么想,我的酒杯可以洗干净,我也可以净除我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够觉受一切现象本来具有的清净,至少,相信自己可以达到清净的状态,能帮助我们往前努力。正如杰克想要弄掉那条蛇一般,我们想要去除蔽障,而且有勇气去尝试,是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可能的。我们只须应用对治方法,来减弱造成污染的因缘,或强化与它相反的因缘,譬如说,生起慈悲心来征服瞋恨。我们热切地洗杯子,是因为相信我们可以有个干净地杯子;同样的,我们热切地想办法去除蔽障,是因为相信我们具有佛性。
9,佛陀教导人们,若要富裕,就要布施;若要征服敌人,就要慈悲。但他同时规劝大家,若要富裕,首先要知足;而若要征服敌人,先要征服自己地嗔恨。
10,佛陀也抛弃了一切细微情绪的二元分别。他不视誉胜于毁,得胜于失,乐胜于苦,高贵胜于低微。他不受乐观或悲观所影响。没有一件事比另一事物更吸引人,或需要投入更多得力量。想象我们不再受无谓得赞美或批评所缚,而是如佛一般地听闻------只是音声,如同回音,或者如同我们在临终时刻地听闻一般。亲人们曾赞我们有多美好,可能会令我们有点开心,但同事我们已经不在乎,不受影响了。你可以想象如果一切世间地诱惑都不具吸引力,而你能超越各种贿赂或劝诱地话,会是如何。如果能不被赞誉所收买,不被批评所打击,我们就会有无比地力量。我们会极度地自由,不再会有不必要得期待与恐惧,汗水和鲜血,以及情绪性地反应。我们终将能把“我一点都不在乎”付诸修行。不去追逐他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他人的排斥,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想延续好的东西,或者想在未来用更好的来取代它;或者我们沉溺于过去,忆念着曾经快乐的时光。讽刺的是,我们事实上并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所怀旧的那个经验,因为我们正于恐惧中忙着攀执于期望。
11,个人僵化的自我正义感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以至于容不下对他人的同情心,理智因而丧失;如果能了解所有这些见地或价值观以及鼓吹它们的人都是和合而且无常的,就能防止暴力。当你没有我执,不执著自我,就完全没有理由使用暴力。如果能了解到敌人是被他们自己饿无明和嗔恨等强大的影响力所控制,知道他们是陷于习气之中而无法自拔,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原谅他们令人恼怒的行为。相同的,如果有精神病患者侮辱你,你不会有理由生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