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向往田园的自然美好。最后一次出仕,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从此躬耕于田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南山脚下,无耕作经验的陶渊明种下了易于生长的豆子,内心充满丰收的期待。可是不多久,却发现田间的草长势异常茂盛,远远超过了豆子。这一“盛”一“稀”,宣告他农耕的失败。
可陶渊明不气绥,他像个老农一样,孜孜不倦地研究农作物的种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早出晚归,在田间勤勤恳恳地除草;他任劳任怨,与田野朝夕相处,直至披星戴月才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田间小路上,杂草丛生,夜间的露水沾湿了衣服,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依然乐此不疲,用心感受辛勤的劳动所带来的身心愉悦之感,丝毫不违背自己的初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陶渊明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
当时,摆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出仕当官,领取俸禄,生活质量保证,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计。
经过一悉权衡取舍,陶渊明作出了一个任性的抉择。他坚持操守,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毅然走上了归隐之路。
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得付出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压力!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面对左邻右舍的议论,陶渊明如何能全身而退?唯有坚持信念。他可以我行我素,可以置之不理,可以谈笑风生,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多少人曾无端地抱怨生活,抱怨工作,可又多少人敢于挑战自我,遵循内心,作出改变呢?抱怨的多,改变的少。今天抱怨,明天工作继续,生活照常。
可陶渊明用行动践行理想,在自然中发现了美,在躬耕中找到了乐趣,在与老农的交流中觅得了最纯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中再也不必戴上虚假的面具。他揭开了田园的神秘面纱,改变了世俗的田园观念。他用手中的笔讴歌了田园的美丽与真实,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楷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