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就有了“文字狱”到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了顶峰。一个完整的人除了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外就是拥有一个独立的灵魂了,而在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皇帝需要的不是站着大写的人,而是空心人,是做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奴才的。
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对于雍正皇帝对于民众的一些高压手段引以为鉴。曾经广开言路,每年也会有很多来自底层知识分子的献策送到御前,皇帝一般都是不予理会,也并未因此治罪。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开始对此大开杀戒。
这一年,有个精神有点不太正常的人,名叫王肇基,到官府献上了一副诗联,以贺皇太后寿诞,诗联后有一段议论,大意是评论时事政治。地方官上报给皇帝后,被杖毙了。这是有清一代将献文献策者处以死型第一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位六十多的老知识分子吴英,读了一辈子书却只考中了秀才,在年老多病之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了,然后写下了一份“策书”,是一份政策建言书。本以为若对社会有所贡献,也算是死得其所。谁知却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不但自己落了个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也牵连了自己的亲人。凡直系亲属中年满十六岁的男性亲人和子侄都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余下的亲人都被发配给功臣之家为奴为婢。
乾隆皇帝尽力维护民众的生存权和温饱权,因为只有民众有饭吃才不会去闹事。却坚决不允许民众有政治表达权,以此威胁到自己的专制统治。
这个时期的文字狱重要特点是打击重心在社会底层,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乾隆皇帝得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认为,读书人大多功名心极盛,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科举不顺,不会甘心于只做农民,一定会想法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坚决把这一思想苗头统统扼杀掉。
但是在乾隆皇帝后代子孙的统治中,就出现了因为科举之路不顺遂,转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不仅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也差一点颠覆了整个民族的命运走向。
网友评论